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提升语感。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语文语感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可以说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提升语感水平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在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学生诵读时的抑扬顿挫是对语言文字的意境美、韵律美、人文美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第一步,要真正发挥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三点:
1.1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穿插;自由读、齐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

此外,还可采用“听读、品读、演读、引读、对比读、分角色读和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

例如《穷人》这一课,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我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感情读,再进行比赛读,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感悟桑娜那种自责而又决断的复杂心
情。

再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1.2教师引领朗读,让学生体会
阅读教学中通过多次朗读,无疑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句式,领悟课文的造词遣句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例如我旁听过一位老师上《怀念母亲》,老师让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得不够入情入景,于是这位老师作了范读,配着音乐,她读得深沉,读得悲切,学生和听课老师都陶醉其中。

随后学生再重新读,都能声情并茂地读。

可见老师的范读不可忽视。

1.3朗读要与想象结合起来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朗读要达到“以声传情”,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让作品中文字勾画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

例如读《伯牙绝弦》中的一段: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这一段时,同时指导学生想象眼前如见巍巍的泰山直插云霄和辽阔的大海波涛翻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雄伟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朗读时也不由得语调激昂高亢。

书面文字先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感受,再把它转化为声音,把这种强烈的感受表现出来。

那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文字,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助于语感的
培养。

2 揣摩比较中培养语感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大都文质兼美,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指导学生进行揣摩、咀嚼、欣赏。

只有揣摩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

揣摩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删减比较和调换比较。

删减比较是把某个重点体味的词语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

如《匆匆》一课中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如果把加点的词“伶伶俐俐”去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加了“伶伶俐俐”,使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我们就能形象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很快,并且消逝的无影无踪。

3 生活情境中培养语感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叶老的话明确指出了要培养语感,就要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

如十一册课文《月光曲》中“清幽”一词,学生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秀丽而幽静”的意思。

可“清幽的月光”又该如何理解?学生不去联系生活,实际上是不能产生语感的。

于是,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然后让学
生回忆自己见过的平静的湖水,淡淡的、清亮亮的泉水,以及回忆一下去过的一些“幽静”的地方,如人烟稀少的山林、无人的小路、月下的小河等等,就能感受到“清幽”的情味,从中获得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

4 积累运用中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语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

例如学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让学生在课外去读整本书。

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文中的好词妙句,写下感受等。

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不能单纯地孤立地积累词句,而要对文章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积累。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

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04).
[2]陈敏敏;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33).
[3]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