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孔子与儒家思想4、商鞅变法复习建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考试经常考到。
经济方面主要是小农经济的兴起,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更是重中之重,一是要记忆、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二是要比较主要派别的思想异同。
另外商鞅变法要注意其措施和体现社会发展趋势。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1、①476,②221,③分封,④改革,⑤中央集权,⑥私有,⑦小农经济,⑧思想解放。
考点聚焦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总体状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宗法制、分封制走向瓦解。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战争以兼并为主,愈加频繁、残酷。
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发展经济,整顿军备,改革赋税。
2.鲁国: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1.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强化国家机器职能。
2.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发展军力、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3.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自公元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措施: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首倡“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
③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社会风俗: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政策(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2)评价:进步性: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其诸多变法措施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废分封,行县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世卿世禄制→职业官僚制:按军功授爵(四)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条件: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统一。
过程:秦王嬴政吸引贤士如李斯、尉僚等人,采纳李斯建议,先灭弱小的韩国,又以离间计灭赵,再以水攻灭魏,后命王翦率倾国之兵灭楚,最后消灭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典型例题】1、“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可知,商鞅变法除旧布新,关注民生,使秦国国富兵强,①②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最为彻底,④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第(1)问要求回答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影响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2)问要求回答一成一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所受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一)农业1.农具和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3.小农经济的形成基础:生产力(铁器牛耕)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提倡(如商鞅变法)。
基本生产单位: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
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规模小,脆弱。
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比较区别:①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
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②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
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③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
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④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
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而消失。
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时消失。
相同: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自给自足性。
(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三)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四)经济制度和政策①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背景: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王室衰微,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这些措施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②“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
【典型例题】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这将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所以A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收益增加,选项因果关系错误,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A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祖宗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原因。
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是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商人也不排除在外,故B错;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后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宗族观念和敬祖,商人也在其中,因此C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商人地位较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往往对商人课以重税,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思想:“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4)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各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2.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
出生鲁国,少学礼乐。
壮年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政治学说: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认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和原动力;崇尚礼治,“克己复礼(周礼)”;主张恰当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过犹不及。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君子”;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认识:“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礼”是“仁”的规范。
“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
地位和影响: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日本、朝鲜、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