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职业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一、现状: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主要是“普教+实训”的培养模式;在考核评价上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的是终结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社会、企业、几乎未参与学生评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与企业行业和社会脱节,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带动了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
如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实训室建成车间,把实训工件变成产品,用企业(行业)标准评价学生,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大大缩短了学校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的距离。
但是始终未摆脱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
企业未介入对学生的整体评价,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学生、家长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二、对评价模式改革的认识:1、改革评价模式有利于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合格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及“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改革评价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评价模式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教学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材选取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以“应用”为目的,在专业技能教学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有利于正确处理“工学结合”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顶岗实习后续服务管理工作。
3、改革评价模式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贴近岗位实际,跟进产业发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
4、改革评价模式国家级示校建设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带动评价模式的改革,评价模式改革是国家级示校涵建设的重要容。
三、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观;按照“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理念,强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改革;学业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树立全面人才观,注重成功教育,改进考试方法和手段,深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高度重视企业、行业、社会、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模式。
四、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①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由企业(行业)、社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
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2、具体目标:①构建以人文准军事化管理为核心的学生德育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
②挖掘文化素质课的职业岗位能力,构建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
③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④以检验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⑤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为核心,构建学生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⑥以学分制管理为主线,构建“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
五、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容:(一)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降低德育工作重心,构建人文准军事化管理为核心的学生德育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
努力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培养行为规,礼仪标准,纪律严明,思想过硬,素质优良,特长突出的企业认可的现代绅士淑女。
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塑造高尚人格,弘扬竞争个性,培养企业抢手人才”,按照吻合企业要求,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构建由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以人文准军事化管理为核心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体系。
在顶岗实习之前,每个学生在校两年期间的德育学分为80分(每学期20分),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建立顶岗实习德育学分考核机制,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德育学分为10分,三年德育学分共计90分。
德育学分纳入学校学分制管理,计入总学分,由政工处制定《德育学分制管理考评细则》,学生操行成绩按相关评价项目折合成学分。
违纪违规扣除德育学分,德育学分不合格(48分以下)不予以毕业。
德育学分制考核评价由学生处负责,每期末班主任将本期学生德育学分报教务处(政工处加盖印章)。
附: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标准(20学分)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学分考核评价见后面相关容(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
(二)构建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
1、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原则①文化素质课考核要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科特点,选择考核容,突出职业能力考核。
②文化素质考核评价要将文化素质的职业能力与文化成绩考核有机结合。
2、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的操作①语、数、英结业统考科由市职教中心组织命题考试,其余学科由学校采取教考分离形式组织校统考。
各专业核心课程和计算机所有课程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在网络教室进行无纸化考试、阅卷。
②学生期终文化素质课评价=教考分离(统考)文化成绩+文化素质课职业能力成绩。
文化素质课职业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创新+文化素质课岗位技能。
③教考分离科文化成绩占50%,文化课职业能力占30%,单元测试占20%。
④对文化素质课考核:注重文化素质课的职业岗位能力评价,语文课考核包括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等容,数学课考核要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应的测试容,英语课考核要测重听、说、对话、看图能力的测试。
⑤文化课职业能力考核评价采取学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总评。
⑥体育课考核容要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体能素质和体育课职业能力测试(参照军训标准测试职业能力)。
⑦学生期终文化素质课评价成绩按学分制管理折算为学分计入毕业学分。
3、文化素质课综合考核评价标准(三)构建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评价体系专业素质考核评价分两大部分:即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素质课考核评价。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评价标准①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评价的原则、操作方法和考核项目与文化综合素质课评价基本一致。
②专业理论应知考核以职业岗位“必须”和“够用”为度并为专业技能服务。
2、专业技能素质课考核评价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非常注重终结性评价,按普教评价模式,以成败论英雄。
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不仅注重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关注知识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1)学生基本技能素质考核包括操作技能和劳动态度、安全文明生产两大部分。
操作技能又包括应知(理论)应会(技能)两方面。
(2)操作技能考核评价具体办法:①项目课程评价:A、项目练习: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做课题、产品(工件)的质量及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情况,按统一的企业(行业)评分标准评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B、阶段测试:实行阶段性项目过关考试评价与期末综合性技能评价相结合,对项目课程技能考核实行岗位分层累进制。
项目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兴趣。
每个实训项目结束或一个阶段课题练习后,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对没有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补课,最后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进行测试评价。
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时,要考虑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
②期末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按实训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训项目后,学校组织技能操作教考分离考试或抽考,由教务处牵头组建教考分离命题组和鉴定组,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技师及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训骨干教师参与命题和鉴定,实训组组长(实训项目负责人)命题三套交专业部审核,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随机抽一套题作为考核测试题(应会),专业部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按企业(行业)统一标准评出成绩,作为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在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时做到有安排,有监考、有阅卷、有鉴定。
③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及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占10%。
学生的劳动态度和遵守安全文明规程情况,无论是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还是在学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都应考虑。
④学生期末技能素质考核成绩=(项目训练过程考核成绩×20%)+(阶段性项目过关测试成绩×30%)+(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50%)。
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评价成绩、操作技能评价成绩按学分制管理折算学分。
(四)构建“以检验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校车间(模拟车间)生产实习考核评价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各专业要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车间平台,按照国家职业工种标准、行业或企业标准,由学校、企业、行业、职业鉴定机构共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校生产性实习车间由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把控生产技术和质量,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各专业学生利用生产实习课、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在生产车间或模拟车间生产实习累计达400学时以上(满分为23分,考核得分直接计入毕业学分)。
考核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四大部分。
②评价具体办法2、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是校实习的延伸,是学生就业的准备阶段。
学生在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要接受企业(行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考核。
要严格按企业(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顶岗”实习为1年,总分为46学分)。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考核评价:①操作方法:根据职业教育2+1学制的特点,结合学校“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及文化素质课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第三学期可以根据学生及家庭实际到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实践,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