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死亡与医学xx一、教学目的1、掌握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2、熟悉对死亡本质的认识和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形式与内容;传统死亡标准的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安乐死的涵义、分类。
3、了解历史上的死亡观;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关怀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地对待安乐死的有关问题。
二、讲授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一)内容纲要1、死亡的本质:死亡的神秘性,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2、正确对待死亡:历史上的死亡观,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3、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4、传统死亡标准: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
5、现代脑死亡标准:涵义、xx意义。
6、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7、临终关怀概述: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关怀。
8、临终关怀的xx意义。
9、临终关怀的xx原则。
10、安乐死的概念:涵义;分类——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11、历史与现状。
12、安乐死的伦理分析:支持安乐死的依据;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13、正确对待安乐死:正确认识安乐死这一概念;进行死亡教育;加强安乐死的立法研究。
(二)教学重点1、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2、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xx意义3、临终关怀的xx意义和xx原则4、关于xx的xx分析。
(三)教学难点1、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2、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3、如何正确对待xx。
四、教学设计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多亿生命个体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追寻死亡的踪迹,探寻死亡的奥秘,成为古往今来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努力。
但是,应该怎样科学对待死亡,时至今日仍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第一节科学的死亡观一、死亡的本质(一)死亡的神秘性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死亡是痛苦而恐怖的。
至今为止,世界上尚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恰当地描述出死亡给人带来的感觉。
这是因为,活着的人从未经历过死亡,而已经死亡的人又无法将这种感觉告诉我们。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二)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无论是东方的灵魂说还是西方的创世说,都表明早期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这一方面表明了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类急于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心理支持。
我们认为,死亡的本质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
二、正确对待死亡(一)历史上的死亡观1、“乐天知命,故不忧”:2、生死齐一: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3、避死就活:法家务实主义的死亡观。
4、“生者见爱,死则见哀”:墨家实用的经验主义死亡观。
5、“轮回六趣,具受生死”:佛家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
6、死后复活:基督教期盼来世的死亡观。
(二)珍惜生命,正视死亡羞知生命的人生是欠理智的人生;回避死亡的人生是怯懦的人生。
在死亡面前,人们应该:1、树立自然归宿信念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
培根说:“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婴儿出世可能与死亡一样痛苦……而一个坚定纯洁、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而恐怖”(培根《论死亡》)。
2、积极充实人生价值司马迁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所以,充分珍惜有限的人生,努力创造人生价值,为他人和社会,尽可能地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是超越死亡的最好方式。
3、坦然、无畏惧地面对死亡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话则更增加了人们不怕死的勇气,他说:“死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死后没有知觉,正像生前没有知觉一样。
”所以,害怕死亡是没有道理的。
三、开展死亡教育(一)死亡教育的意义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
良好的心理适应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育。
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的死亡心理中,憾死心态十分普遍。
良好的心理适应不仅对临终者是必要的,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
研究表明,死亡教育应该成为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既要帮助临终者树立坦然面对死亡的心态,又要帮助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减少精神压力,避免沉重打击。
(二)死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死亡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有无组织性,可以分为有组织的死亡教育和无组织的死亡教育。
从死亡教育的内容来看,凡是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几乎都为死亡教育所涉及,如死亡的心理过程、亲友去世对人的心理影响、安乐死、死亡权利、自杀的原因及预防、丧葬礼仪、丧事开支等。
(三)死亡教育的开展1、确立死亡教育的内容2、探索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途径开展死亡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关系到死亡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
从目前的经验看,应该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建立正规的死亡教育组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组织性,死亡教育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有影响的正规死亡教育组织。
例如,我国各地活跃的一些癌症俱乐部之类的组织,对于帮助绝症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恐惧乃至获得新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节死亡标准与医学xx死亡是一个过程,但人们并不会等到生物学死亡期到来时,才宣布死亡。
宣布死亡是基于一个生与死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死亡标准。
一、传统的死亡标准(一)传统死亡标准概述所谓传统的死亡标准就是指心肺死亡标准。
医学上实际采用的传统死亡标准是脉搏、呼吸、血压的停止或消失。
(二)传统死亡标准的局限性及xx问题1、传统死亡标准的局限性死亡判断不够准确。
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挑战。
现代的心脏移植技术,彻底打破了心肺功能丧失意味着死亡到来的成规。
因为可以将一颗健康的心脏移植给另一个心脏功能衰竭或丧失的病人身上。
而另一方面,借助于先进医疗设备维持心跳、呼吸也并不意味着此人还活着,因为一旦撤掉设备,心跳、呼吸会立即停止。
2、传统死亡标准带来的xx问题(1)对死亡的判定不准确,使得医务人员面对濒死病人时,对何时停止对病人的抢救这一问题陷入伦理困境。
过早停止抢救显然意味着使患者失去生存机会,而对于失去抢救价值的患者一味地施行抢救又是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并会增加患者家属的经济、心理负担。
可见,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面临着伦理和法律上的严重挑战。
(2)对医学新技术采用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使许多高新医学技术在临床上得以应用,给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带来生存机会。
但是,传统死亡标准对某些技术的应用却构成了障碍。
例如在器官移植中主要依靠氏体器官,尸体器官来源,在传统的死亡标准下,实际上意味着器官的死亡,因而以尸体器官做供者,成活率太低。
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个遭受严重脑损伤并不可恢复、深度昏迷、没有自主呼吸、完全靠机械来维持心肺功能的脑死亡者,作为器官移植的供者是最为理想的。
而按照传统死亡标准,这种移植是不道德的。
二、现代脑死亡标准(一)脑死亡标准的涵义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比彻尔(H•K•Bee-cher)教授为主席,由医师、神学家、律师和哲学家共同组成的的死亡定义特别委员会发表报告,提出了脑死亡定义和脑死亡标准。
他们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包括4条标准:(1)深度昏迷,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无感知和反应;(2)没有自主的肌肉运动和呼吸;(3)各种反射消失;(4)脑电图电波平直。
要求以上四项在24小时内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并排除体温低于32℃或刚服用过大量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符合这一标准即可判定为死亡。
对于脑死亡,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脑死亡和心肺死亡的区别2、脑死亡不同于植物状态(二)现代脑死亡标准的xx意义1、科学地判定死亡脑死亡确定死亡最为准确。
到目前,采纳脑死亡标准,诊断死亡尚没有一例是错误的。
因为,脑死亡是不可逆的。
英国曾有十六位学者对一千零三十六名临床确诊为脑死亡患者的研究报告,虽经全力抢救,但这些病人无一生还。
2、有利于合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意识状态,而意识状态是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意识载体的人脑如果死亡,意识状态会随即消失,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特征。
从生命质量看,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应该放弃对他们的抢救和维持。
3、有利于器官移植由于脑组织对缺缺氧最敏感,所以,当脑组织因缺氧导致脑死亡,其他组织和器官仍然保持生命力,按照脑死亡标准对供者作出死亡诊断,就能及时为移植提供高质量的“活”器官。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器官多来源于意外事故死亡者。
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5万人死于车祸,其中大约一半为脑死亡者。
4、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责任的确定人的死亡是一个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的复杂的不可逆转的生命物质系统崩溃过程。
确定一个人死亡的关键是要找到生与死的临界点,这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何时停止抢救可以免于法律、伦理责任的问题和免除杀人的嫌疑问题。
三、正确对待死亡标准第三节临终关怀与医学xx一、临终关怀概述(一)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1、临终从字面意思看,临终应该是死亡前的一段时间,但死亡往往很难说在哪一特定时刻发生,因为死亡在多种情况下是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就很难确定临终具体的起点和终点。
2、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病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自己对个人处境的感悟,心理上呈现出与一般病人不同的特点,如焦虑、抑郁、孤独、消极、恐惧、绝望等。
库布勒•罗斯(Ekubler Ross)将多数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
(1)否认期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已进入晚期,最初的反应是震惊、恐惧,并伴有强烈的求生欲。
当疾病继续发展,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时,大多数病人不得不面对现实。
(2)愤怒期求生的欲望无法达到,自然产生了焦躁、烦恼,表现为易采取攻击态度,甚至将怒气转移到医务人员和亲友身上,拒绝配合治疗。
(3)协议期病人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延续生命或其他愿望的实现。
此时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4)抑郁期一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离开人世,病人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却沉没不语,要求最后会见亲人或自己思念的人以表达对世间的留恋。
(5)接受期当感到一切办法都不能改变生命即将终结这一事实时,于是把要办的事均办妥,然后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3、临终病人的要求临终病人在肉体上的要求主要是克服疾病所造成的诸如疼痛、憋闷等身体不适。
绝大多数疾病都会导致病人身体上这样那样的不适感,有的是剧烈的疼痛,有的是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所带来的不便。
这些剧烈的肉体痛苦本身就足以使病人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所谓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使一些病人采取极端的自戕行动。
临终病人在心理上的要求,总的来讲主要是对安全感的需求。
他们所有的心理不适都可以归因于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
在生存与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孤独、恐惧、压抑、无所适从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常常占据他们所有的思想而无法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