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_0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_0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A.依法评价B.早期介入C.科学评价D.突出重点2、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工作内容中,不属于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工作内容的是()A.工程分析B.环境现状监测C.环境影响预测D.评价工作等级确定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可不考虑()A.评价工作等级B.环境保护目标C.环境制约因素D.评价标准4、根据《建设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中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不包括()A.有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B.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C.事故状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D.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不包括()A.区域污染源调查B.环境保护目标调查C.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D.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大气污染源中,属于体源的是()A.锅炉烟囱B.化学品储罐C.车间屋顶天窗D.城市道路机动车排放源7、某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一类环境空气质最功能区 2.1km,经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最大地而质量浓度占标率最大值为 5.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一级B.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三级C.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从简D.评价工作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改、扩建项日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B.现有工程在大于75%生产负荷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量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算其正常、非正常排放量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通过设计资料确定B.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直接引用同类项目资料C.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己有有效数据D.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通过实测方法确定10、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项目污染源E方位2.2km处为自然保护区实验,所在地常年、夏季、冬季的主导风向分别为N、S、NW,拟在1月份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至少在项目约N、W、S、E方向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实验区设置1个监测点,并在约S方向设1个加密点B.至少在项目约N、W、S、E方向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实验区设置1个监测点,并在约N方向设1个加密点C.至少在项目约NW、SW、SE、NE方向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实验区设置1个监测点,并在约SE方向设1个加密点D.至少在项目约NW、SW、SE、NE方向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实验区设置1个监测点,并在约NW方向设1个加密点11、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与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探测站的距离分别为35km和60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B.调查高空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C.需补充地面气象观测D.需补充高空气象探测1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项目排放的下列污染物中,可不作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因子的是()A.常规污染物B.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C.有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D.无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13、某建设项目拟建一座锅炉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污染源计算清单内容不包括()A.烟囱高度B.烟气黑度C.S02排放速率D.颗粒物排放速率1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典型气象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典型小时气象条件是指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影响最大的气象条件B.典型日气象条件是指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影响最大的气象条件C.典型小时、典型日气象条件是指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及区域最大地而浓度点影响最大的气象条件D.典型小时、典型日气象条件是指对所有计算点污染最严重的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气象条件(可视影响程度而定)15、某城市拟建主干道总长15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适用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顶测的推荐模式是()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16、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中应纳入污水排放量统计的是()A.循环水排水B.间接冷却水排水C.含热量大的冷却水排水D.含污染物量极少的清下水1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非点源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应实测非点源源强B.应调查非点源的排放方式C.应调查非点源的排放数据D.应调查非点源的排放去向1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现有点污染源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现场实测为主B.以现场调查为主,辅以现场实测C.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D.评价时间不足时,可不进行调查2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水质取样垂线布设的说法,错误的是()A.小河可只设一条垂线B.河宽小于50m的大、中河设2条垂线C.河宽大于50m的大、中河设3条垂线D.特大河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且主流线两侧的取样垂线应相等2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河流水质取样断而布设的说法,错误的是()A.应在调查河段两端布设取样断面B.应在调查河段内重点保护水域布设取样断面C.应在调查河段内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布设取样断而D.应在拟建排污口上、下游500m处分别布设取样断面2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确定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A.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B.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时,若评价时间短,可以只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C.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大时段的环境影响D.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此时段的环境影响2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在进行水质预测时,关于污染源简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从多个间距较近的排放口排水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B.排入河流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简化为个排放口C.排入大湖的两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D.排入小湖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2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在进行水质预测时,关于河流简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中河流预测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简化B.河流断而的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C.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D.人工控制河流应视为水库2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建设项目按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分为()A.二类B.三类C.四类D.五类2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卜水环境》,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下水污染特征因子应根据建设项目液体物料成分等进行识别B.地水环境敏感程度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进行识别C.地下水环境影响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的工程特征进行识别D.对于随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应按运营期的变化特征分初、中、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27、某建设项目位于规划的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判定该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A.敏感B.较敏感C.不敏感D.判据不充分,无法判定28、某焦化项目位于地下热水资源较丰富的滨海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判定该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级A.一级B.二级C.三级D.判据不充分,无法判定29、某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该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原则上不得少于()个A.2B.3C.5D.73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重点防渗区防渗技术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6.0m,渗透系数K≤1.0×10-7Cm/sB.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3.0m,渗透系数K≤1.0×10-7Cm/sC.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50m,渗透系数K≤1.0×10-7Cm/sD.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10-7Cm/sLAw2D、r>2DB.r0>2D、r无要求C.r0无要求、r>2DD.r0>D、r>2D3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户外声传播衰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屏障引起的衰减与声波频率无关B.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与声波频率无关C.距声源较近处可忽略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D.无限长线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大于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38、某声源昼间运行2h,运行时辐射至厂界的噪声级为56DB(A)。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声源辐射至厂界的噪声昼间(16h)等效声级为()A.56DB(A)B.53DB(A)C.50DB(A)D.47DB(A)3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公路建设项日噪声影响预测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预测给出预测点处噪声贡献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B.应预测高层噪声敏感建筑各楼层所受噪声影响C.应顶测给出满足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的距离D.应按预测值绘制代表性路段的等声级线图40、某工业企业所在区域噪声背景值为55DB(A),技改前全厂噪声源对厂界噪声贡献值为62DB(A),技改后全厂噪声源对厂界噪声贡献值为61DB(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技改后该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值为()A.61DB(A)B.62DB(A)C.63DB(A)D.约65DB(A)4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声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内容的是()A.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所覆盖的面积B.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内声源分布状况C.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日数D.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内主要建筑物类型、名称和数量4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敏感区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