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抒情性作品

第四节 抒情性作品

第四节 抒情性作品
一、抒情的界定
1、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2、抒情与现实 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4、抒情与宣泄
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三、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抒情角色
附:思考问题
★抒情的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A 抒情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 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与偏 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 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没有抒情主体 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 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
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情感又是一种主观态度,对事物产生喜 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包含着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抒情中所表现出来的 赞美、歌颂、向往、同情、憎恶、厌烦等情感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含 有对现实的价值判断。如: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 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曲 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另一方面,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首先,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音乐 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相对确定,所以它的旋律线和 节奏型是比较明晰的。而抒情诗中声音的高低、长短、强 弱则比较模糊,所以音调和节奏不那么明晰。其次,抒情 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尽管抒情诗中的词 义已被审美地转化了,但与音乐相比,文学抒情的意义较 具体和稳定。
2.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里讨论的是 同一种语言中两种不同话语的功能上的区别。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 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抒情 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作为一种通讯系统, 普通的话语几乎不考虑词句组合而形成的音响关系,但是,在抒情话 语中,声音层被显现了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 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在普通的话语系统中,由 词义诉诸想象而产生的视觉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实在色彩和形状,在抒 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 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 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 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 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 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 景与情的关系。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 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当然,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 懂。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是有一定限制的,是既遵循又超 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即“诗家语”。读者也是按照“诗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
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 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 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 不像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可以用语词相对确切 地表述,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不可言传”是指不 能用普通的话语系统、单靠语又来传达的情感活动。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 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 所以,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 特殊性。这是一种辩证关系。抒情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 性,是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素养以独特方式构成的。它充分地 吸收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使之与个性气质融为一体,从而形成 了独特的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和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所以,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 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们 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 识形态的联系。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 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总是要么维护和加强要么反抗和 削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 形态。当然,抒情不是说教,在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中,意 识形态内容并不是以完整的观念体系和概念形式出现的, 而是体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在这些 模式背后,却潜藏着一定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
关汉卿《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堪贤庸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 的反映与评价。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 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 关系,因而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如李白与杜甫:
语 ”的常规来阅读抒情性作品,形成了相应的解读方式。所以,在其他话 语系统中不合规范的句子,在抒情性作品中却可能成为佳句,得到欣赏 者们的普遍赞赏。再则,用语的新奇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经验过程。 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句子再新奇也失去了审美价值。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 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性作品。但是,抒情 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 分类总是相对的,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哀诗、情诗、 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卡西尔:“企图根据从人类经验的无秩序无统一的领域——催 眠状态、梦幻状态、迷醉状态——中抽取出来的相似性来解释艺术 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没有抓住主要之点。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 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 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 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甚至在最 狂放不羁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 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
在文学史上,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 发展怀有深深的关切,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有深入的体察与 领悟,总是把自我与进步的或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使个 人的命运和追求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它们的抒情既 是十分独特的自我表现,又是为时代和人民发出的呼声;既是个性 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同时表现了人类情感的本质。仅仅关心个人内 心生活的抒情诗人,心胸狭隘,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抒情诗。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 宣泄。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 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这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 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过程是一 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 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 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 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 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因此,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 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 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就受到抒情 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抒情诗也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