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好园本课程建设打造幼儿园核心竞争力

抓好园本课程建设打造幼儿园核心竞争力

抓好园本课程建设打造幼儿园核心竞争力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是一所公立园。

占地面积5010平方米,建筑面积3091平方米。

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教师104人,幼儿780名。

课程是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认真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坚持幼儿教育回归教育的真实本质,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激发儿童内在生命力,科学提出“本真教育、本色童年”办园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实施内涵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幼儿园,坚决克服小学化倾向,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试验、锤炼和提升,基本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基础,以探究活动课程为主干,以区域活动为补充,以篮球、礼仪教育为特色”的游戏化课程模式,园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有好习惯、好品格的学生,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增强,为人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县幼儿园办学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已经步入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课程发展史
针对生源逐渐流失问题,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开展教
育思想的大讨论,通过广泛学习和深入研究,最终统一思想。

1.坚定信念,做专业幼教,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不盲目跟风。

2.引领家长,普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关知识,宣传县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

3.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选定《多元智能活动乐园》作为幼小衔接学能教材,注重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二)课程发展期
为解决教师教的多、幼儿主动学的少,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组建考察团外出参观学习。

1.发现思考。

发现蒙特梭利教育,进行深入考察。

蒙特梭利教育以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她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来解读儿童,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幼儿专注力、秩序感、手眼协调能力、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每一个知识都是靠自己反复操作习得的。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是:“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能理解”。

蒙特梭利教育的发现,给县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理解接受。

县幼儿园的考察团意识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符合《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提出的儿童学习的
三个特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因此,经研究决定,全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3.学习实践。

第一,2008年县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蒙特梭利教育;第二,开设小中大三个蒙班,收到良好效果反馈;最后,2010年全园开设蒙班,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县幼儿园每天保证幼儿一个小时蒙氏工作的学习,量变引起质变,幼儿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出色;县幼儿园定期培训考核教师,考察其对蒙氏教具的延伸和拓展,让蒙台梭利课程持久深入的开展。

(三)课程融合期
1.新模式的实施。

2015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开设的课程有:《探究式活动》、《多元智能活动乐园》、《蒙特梭利教育》、《分级阅读》,课程多而集体活动时间有限,为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县幼儿园派教师团去南方驻园学习。

教师学习归来,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把探究式活动课程里的科学融入到区域活动中的科学区,借助幼儿已有经验开设美发区,把语言、艺术融入到表演区,把健康与户外活动融合在一起,把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领域与生活区融合在一起。

2.建立生活区域。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从儿童真实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实践中锻炼幼儿能力。

人的发展一定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集体包饺子时,幼儿主动思考、相互讨论、进行分工等等。

幼儿只有行动起来,思维能力才能
发展,才能拥有快乐体验。

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调整,18年来优胜劣汰,最后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基础,以探究活动课程为主干,以区域活动为补充,以篮球、礼仪教育为特色的游戏化课程模式。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史,是教师的成长史,是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进步史,也是这所幼儿园一段非常宝贵的奋斗史。

二、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
在开设《探究式活动》、《多元智能活动乐园》、《蒙特梭利教育》、《分级阅读》等课程的基础上,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把开发的特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一)环境教育纳入课程
县幼儿园提供真实、开放的室内环境,赋予教室、多功能室、公共区等育人功能。

1.材料的安全投放。

县幼儿园领导即使对刀、叉子等工具投放进区域的风险性存在顾虑,但仍然决定提供,并在幼儿使用生活用具的过程中,强化监管,最终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县幼儿园班级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内容丰富、种类齐全。

2.创设自然环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献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永葆那颗
好奇心”。

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首先一道亮丽的风景映入眼帘—一个长近50米的葡萄园,葡萄园里还种植了山楂树、樱桃树、梨树、冬瓜、葫芦等植物。

由于参与葡萄的萌芽、开花、结果、采摘、枯萎整个生长过程,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建设泥巴区。

幼儿喜爱的课程才是成功的课程。

据走访调查,曾经的煤堆成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的毕业生难忘的回忆。

从儿童角度分析,那里有自由和快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的智慧集在手指上”,于是,县幼儿园把泥巴区变成美工泥塑区。

让课程与自然深度融合,带给儿童无限的可能。

4.感知大自然。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里:春天,幼儿手持风筝,自由奔跑,与风儿捉迷藏,感受风的力量;夏天,幼儿穿上雨衣雨鞋在雨中漫步、踩水,聆听雨的声音,感受雨的美妙;秋天,教师和幼儿一起收获果实,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幼儿堆雪人、拉雪橇。

在县幼儿园,环境润物无声的作用于幼儿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教育无痕。

(二)传统节日教育纳入课程
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除夕等等。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以母亲节为例,做了两个活动;一个是《孕妈妈》,体会母亲的辛苦;二是《孵小鸡》,感受生命的可贵,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三)社会实践纳入课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带幼儿走出去看世界。

组织幼儿参观超市、邮局、图书馆、消防队等等。

例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护母亲河—大班徒步伊通河》活动。

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爱家乡、保护母亲河、爱护自然环境的品格,又起到了锻炼体质、磨练意志的作用。

(四)家长资源纳入课程
1.认真组织家长会。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每年召开一次全园性的家长会—《做成功父母,培养优秀人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每半年组织一次班级家长开放日、班级家长会,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每年举行一次新生家长会,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把握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增进了解。

只有真正认同、只有家园共育,幼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2.鼓励家长参与活动。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有:亲子共读—每周三家长故事会,每个班级安排一名家长给幼儿讲故事;亲子厨艺大赛—县幼儿园大班家长和幼儿进行厨艺比拼。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走进、支持县幼儿园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实施坚持三个原则。

即给幼儿提供自主的时间、自由的空间,丰富的材料,以及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2.课程实施建立三个连接。

即儿童与自然的连接,让儿童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儿童与社会的连接,让儿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儿童与生活的连接,让儿童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学会生活。

3.课程实施要游戏模式。

儿童的天性是游戏,课程游戏化的核心目的是更加贴近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需求,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伊通满族自治县幼儿园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课程游戏的方法:一是鼓励幼儿游戏;二是为幼儿开展游戏服务,提供好时间、场地、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四是合理指导游戏,教师对幼儿的疑问和诉求,适时回应、及时点拨,不包办代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