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简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会计主体(范围)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工作重点(职能)不同**▲遵循的标准(约束条件)不同**▲信息精确程度要求不同**▲报告期间不同▲会计方法程序不同▲计量尺度不同2成本性态(Cost Behavior)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Volume)之间依存关系。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保持不变的那部分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又称可变成本。
3成本性态分析:Y=A+BX合同确认法技术测定法历史资料分析法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先A 后B)回归直线法4贡献边际(Contribution margin)又称边际利润,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表明产品为企业所做的贡献。
实质:不考虑固定成本弥补的情况下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收益贡献边际=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销售收入×贡献边际率=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单位贡献边际=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边际总额/销售量=销售单价×贡献边际率贡献边际率=贡献边际总额/销售收入×100%=单位贡献边际/单价×100%=1-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1变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特点(简答)3(简答)比较:产品成本划分标准不同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构成不同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构成不同利润表格式及损益确定程序不同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4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成本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期末存货成本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5变动成本法第一步:贡献边际= 营业收入-变动成本第二步:营业利润= 贡献边际-固定成本完全成本法:第一步:销售毛利=营业收入-销售成本第二步:营业利润=销售毛利-非生产成本(期间费用)6两种成本法出现营业利润差异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产销平衡的会计期间,两种成本法计算出的营业利润一般相等,无差异产销不平衡的会计期间,两种成本法计算出的营业利润不相等,有差异78 规律验证:P 完- P 变=a 末- a 初(1)如果a 末=a 初,则△P=0,P 完=P 变(2)如果a 末>a 初,则△P>0,P 完>P 变(3)如果a 末<a 初,则△P<0,P 完<P 变9(简答)变动成本法的评价P48-49优点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和收益资料,有利于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变动成本法对收益的计算更符合(期间)配比原则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变动成本法有利于各部门的业绩考评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核算工作缺点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成本观念不适应长期决策需要,变动成本法往往将价格定得偏低,从长期角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所得税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符合税法要求,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10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对接(主张采用结合制)结合制:以变动成本法组织日常核算,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期末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报送时,对变动成本法计算期间成本进行调整,计算符合完全成本法、也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税前净利。
第四章作业成本法1主要理论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2作业P63 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独立并相互联系的活动,或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的工作;作业是汇集资源耗费的对象;作业可以被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3分类:单位水平作业批别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设施水平作业4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事项或活动。
成本动因有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
第五章标准成本法(计算为主)1标准成本法: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对比、计算差异、揭示差异原因,以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成本控制制度2标准成本制度的特点:客观科学性;正常性;目标尺度性;相对稳定性3标准成本的种类P82 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实标准成本4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P1Q1- P0Q0=价格差异+用量差异价格差异(=P1Q1- P0Q1):用量差异(=P0Q1- P0Q0):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预算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其中:标准费用=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费用分配率)第六章本量利分析1(简答)假设★相关范围假设(时间、业务量范围)★线性关系假定(成本、销售收入)★产销平衡假设(产量等于销售量)★品种结构稳定的假定(多品种生产条件下)2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3保本点(Break-Even Point, BEP)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
单一品种(1)基本公式(2)图解法R=(p-b)x-a 令R=0(3)贡献边际法多品种综合保本点是多品种生产条件下的盈亏平衡点综合销售额。
注意:多品种生产条件下只能直接计算综合销售额,不能直接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量努力提高贡献边际率水平较高的产品的销售比重4安全边际是指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量(额)与保本点销售量(额)之间的差,是正指标。
企业经营安全性检验标准5保本作业率又称“危险率”,是指保本点业务量(额)占现有或预计销售业务量(额)的百分比,该指标是一个逆指标,越小说明企业经营越安全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6保利(税前目标利润)点的计算P111保净利点计算公式7相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固定成本的影响(反方向关系)单位变动成本的影响(反方向关系)单价的影响(正方向关系)品种结构的影响: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比重上升,利润上升;反之下降8因素变动对保本点保利点的影响P114单价↑,单位贡献边际↑,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边际↓,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 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不变,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 销售量↑,单位贡献边际不变,保本点不变,保利点不变,安全边际↑9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敏感系数计算P116单价的中间变量M1 是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的中间变量M2 是变动成本总额销售量的中间变量M3 是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的中间变量M4 是它本身10敏感系数的排列规律P116单价p 的利润敏感系数S1 最高单位变动成本b 的敏感系数S2 和销售量x 的敏感系数S3 关系:当b>p-b 时,S2>S3当b<p-b 时,S2<S3固定成本的利润敏感系数S4 最低S1-S2 = S3第七章预测1预测分析主要内容: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2预测分析方法P134定量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关系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意见集合法(企业内部)专家判断法(专家个人意见集合法、专家小组法、特尔非法)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萌芽期:销量较小;成长期:销量迅速增长;成熟期:销量稳定;衰退期:销量下降)3销售预测——定量预测法P137-140A 简单平均法评价:有滞后效应适用:销售量数列比较平稳时B 加权平均法P138评价:有滞后效应适用:销售量数列比较平稳时C 平滑指数法P138平滑指数:取值0.3~0.7 之间;近期预测或销量波动较大时的预测,应采用较大的平滑指数,以增大前期实际值对报告期预测值的影响;D 回归直线法/最小二乘法P139(注意t 的奇偶规律)未经过修正的回归系数a、b 的计算公式:按照时间序列的特点对t 值进行修正,使Σt=0,则回归系数a、b 的计算公式简化为:4利润预测——本量利基本关系1)目标利润的确定P144①销售利润率法目标利润总额=上年实际销售收入*(1+预计销售增长率)*预计销售利润率②销售比例增长法目标利润总额=计划销售收入/实际销售收入*上年实际利润③利润增长百分比法目标利润总额=上年实际利润*(1+预计利润增长率)④经营杆杠系数法(前提是固定成本存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销售量一定程度的变动会使利润以更大幅度变动,这种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量变动率的现象称为经营杠杆效应。
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a 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b 产销量和单价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c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d 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经营风险也越大5资金需求预测--销售百分比法P148ΔF=K·(A-L)-D-R+M ΔF-预计未来需追加的外部资金量K-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百分比A-随销售变动的资产项目L-随销售变动的负债项目D-内部周转资金R-留存收益增加额M-新增零星支出销售百分比法的简易算法—公式法第八章决策——短期决策1 确定型决策:一个方案一个结果,比较方案风险型决策:每个方案结果可知,发生概率可知3机会成本P158:是指做一个选择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源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4边际成本P160:是指产量每增加或每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U 型曲线AC=MC 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量MR=MC 利润最大化5专属成本:又称特定成本,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6相关成本: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影响或在经营管理决策分析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各种形成成本。
包括机会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差量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专属成本。
无关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与某一特定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指不适宜决策分析的成本。
7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情况一在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中,如果有关方案均不涉及追加专属成本,可以用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分析法直接进行决策。
如果已知业务量,可以采用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进行决策。
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分析法:应用条件:当企业生产只受到某一项资源(机器工时、原材料等)约束、未知业务量的条件下,可采用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进行决策。
判断标准:以该项指标大的方案为优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应用条件:当决策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不为零,相关成本全部为变动成本,无需追加专属成本时,可以将贡献边际总额作为决策评价指标。
决策标准:以该项指标大的方案为优情况二 当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方案中涉及追加专属成本时,可以考虑使用差别损益分析法进行决策。
差别损益分析法差别损益ΔP=差别收入-差别成本差别收入ΔR = R A – R B差别成本ΔC = C A - C B8 亏损产品是否生产决策实亏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即贡献边际总额< 0,生产愈多,亏损愈多,应立即停产 虚亏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即贡献边际总额>0,但小于固定成本,目前处于亏损状况, 随着产销量增加有可能扭亏为盈,应区分以下情况讨论是否继续生产(一)在相对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无机会成本)情况下:只要亏损产品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即贡献边际总额>0,即应继续生产亏损产品(二)在相对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存在机会成本)的情况下: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总额>机会成本,即应继续生产;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总额<机会成本,应停产并转做他用(三)若追加专属成本可以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亏损产品产量:若亏损产品新增贡献边际总额>追加的专属成本,即应追加生产;若亏损产品新增贡献边际总额<追加的专属成本, 则不追加生产9 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成本无差别 两方案相关固定成本之差 (一)外购不(减x 少0)=固定成本:直接比较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与外购单价,以小者为优 点业务量 两方案相关单位变动成本之差(二)自制增加固=定a 成1 -本a :2b 2 - b 1零部件的全年需用量确定时,采用相关成本法或差量分析法比较零部件的全年需用量不确定时,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