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师应该如何做教研
作者:谷训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从教师成长的高度,决定着学生发展的高度。
适应新课改的教师从师者责任要求教师不受定势的影响,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实现自我不断的专业完善和成长。
一、教师能做的研究
教师做的研究应该是倡导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
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
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即小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有什么特点?
(一)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建构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
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于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水乳交融,这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地“个”性。
(二)真实性。
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等等。
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
(三)微观性。
小课题着眼于“小”,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
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四)随机性。
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不招自来。
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半年、一年或多年,时间周期不等。
小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面对转瞬即逝的问题,不仅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寻求可行的解决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
三、作小课题研究如何行动
(一)选择课题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
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而来的。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题不会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不理解?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师的个人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在教学中去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情。
这些问题虽小,确又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遇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小到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
只要善于思考,小课题就会源源不断的来,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①课题的选择应具体、实在,研究范围宜小不宜大,适合教师个人(或小组)开展研究;②加强选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③充分考虑选题的主客观条件,注意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积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课题进行研究。
;④课题名称的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语言,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⑤课题选题要有创新意识,
突出具体研究内容的特点,可以是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也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很多教师都碰到过关于学生课堂口语表达的问题,课堂探讨效果不太理想而如何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分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课本中的生活背景,学生不熟悉,也不易理解,无法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即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潜在的意义,这样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氛围为之一变。
课堂既活跃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尝试行动
将形成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效果
真的很好了,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
(四)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总结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
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
写成文章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
“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将研究成果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只有这样不断细心研究、、尝试、总结自己的专业水平才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