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因此,新式学堂是对旧式教育的一种突破,却又带有 很浓的保守性,而且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在全国所占 比例很低,没有形成主导力量,此期中国的教育存在三种 模式,即官学与私塾构成的传统学校、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三者中仍然以旧式学校所占份量最 大,洋务学堂所占比重最少。所以,洋务学堂可以说是一 种探索性的、不彻底的教育革新,但它们为洋务运动培养 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改变中国教育陈 腐空虚的状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近代学校教育体 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儒经传授为主的 内容,是中国教育由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形式。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马里逊学堂,(马氏曾于马六甲创办西方人在东方 开设的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其目的是
“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 不过马里逊学堂的发展并不顺利,开办不 久就被广州人赶走,后迁往澳门,1840年 只有5名学生。马里逊学堂的主持人为美国传教
士布朗(S•R Brown),1842年又迁香港,中国近 代留美第一人容阂和留英第一人黄宽都是1841年 进入该校的。在香港经过7年多的惨淡经营后,终 于因经费不敷,于1849年停办。
• • • • • •
嘉庆皇帝——颙琰 道光皇帝——旻宁 咸丰皇帝——奕宁 同治皇帝——载淳 光绪皇帝——载湉 清宣统皇帝——溥仪
概况介绍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 利的军事优势,以强制的手段逼迫中国打 开封闭己久的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信息
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 中国近代史的正式开始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 志的,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则是从戊戌变法 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结束, 洋务派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中国 不得不重新寻找民族的出路,清廷也急切地寻求 维持统治的对策,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积极鼓吹下,光绪帝于戊戌年 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 诏,宣布实行新政,此后,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 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影响: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 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简介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 • 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英、 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 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 军之役。 结果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 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 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 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 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 的中国领土。
• 19世纪60年代,清廷中以奕新为首的部分当权者面对越来 越严重的危机,开始思考如何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统治, 他们选择了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奕新等人 的凑请下,186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总理各国通商 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译 署”),这便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到“洋务运 动”的开始。其实,洋务运动这一名称是因其所开展的活 动是向西洋学习这一现象而确定的,就其实质和出发点来 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救亡图存运动,虽然由于发 起和参与者自身的局限及当时形势的影响使得这次运动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以失败告终,但它毕竟是中国人为挽救 民族危难进行自强图新努力,所以称其为“自强运动”更 恰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的殖民地 化程度的加深和殖民地范围的扩大,教会 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基督教会和天 主教会在中国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据 187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在华基督教 传教士大会”的会议记录,到1876年,仅 基督教会在中国开设的各类学校就有350所 之多。而据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 会”时的统计,到1889年学生数增加至 16836人,13年规模扩大了28倍,平均年 增速为14%。
• 洋务学堂发展的高峰期是19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前半期,后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 洋务运动亦以失败告终,学堂的发展也随 之停顿,中国近代教育又继续寻求新的发 展道路。
• 留学教育起步 1、赴美留学 1872-1875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是为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开端,但后来由于顽固派 的反对,半途夭折。 2、留欧学生 赴英12名、赴德7名、赴法18名,主 要学习造船、驾驶、陆军。 影响: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外交人才、军事人才, 如詹天佑、严复等,另一方面也传播了资产阶级 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影响 : • 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 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 下游地区。 •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 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诸多不平等条 约的签订,外国教会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 教的权利,教会学堂也随之大规模地发展 起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至 1860年,外国教会在中国香港、广州、上 海、福州、宁波、澳门、厦门等各占领地 和通商口岸先后创办学校近140所 。 教会学堂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 低,绝大多数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学塾。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点:广州 珠江口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 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硝烟。 战争结果:英国胜利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 口岸派驻领事。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 7钱2分和3分之间)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 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 而天主教会所办的学校更多,据特拉列特 《中国基督教教会史》统计,1879年仅江 南一带就有天主教会学堂658所,学生9013 人(男校345所,学生6222人,女校213所, 学生2791人),到1898年,学生人数增至 16571人。又据李时岳统计,1900年义和 团运动前,仅华北四省(直隶、河南、山东、 山西)就有中等学堂30余所,学生400余人, 初等学堂近500所,学生万人以上。
• 洋务学堂在当时与传统官学和私塾、书院以应付科举考试 为唯一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要目的。然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 洋务学堂在教育方针上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 旨,教学内容以西学为主,但仍然将《论语》、《小学》 的作为必修课程,大部分学堂在管理上基本仍采取中国传 统学校的模式,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控制,甚至很多学 堂将《圣谕广训》作为必诵内容。各学堂之间各自为政, 彼此孤立,缺乏整体的管理规划和系统的学制体系,课程 标准也没有得到确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都带有很大的 随意性。教师也基本以聘请外国人为主,师资与管理方面 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办学的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困子弟及父母已为信 徒的孩子为主。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 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 和路费等。 早期教会学校一般都设有数学、天文、 地理等课程,教学方法上也有别于传统蒙 学,有得还开设外语课程。毕业生在当时 主要充当通事(译员)的角色。
• 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 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 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军事 方面,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 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教育,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 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 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 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 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中国近代教育史
• • • • • •
1、近代史素描 2、近代教育起步—教会学校的建立 3、新式学堂的出现 4、洋务运动 5、留学教育 6、近代教育体制建立
清朝皇帝的顺序
• • • • •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顺治皇帝——福临 康熙皇帝——玄烨 雍正皇帝——胤祯 乾隆皇帝——弘历

洋务派除了大量向外国购买枪炮舰船,采用新法练兵, 开办军工企业,开矿办厂,兴办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 实业外,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将培养新式 人才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因为办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因 素是人才。所以他们组织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举办新式学 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而创办新式学堂成了洋务运动的 中心。 •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学堂是1862年 由奕新奏请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在中央和各 地方创办了各类学堂30多所,这些学堂被称为洋务学堂, 大致可以分为外语学堂(同文馆、方言学堂或广方言学堂)、 军事学堂(武备学堂)和技艺学堂。
新式学堂的出现
• 近代教育改革的呼声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人发出了。龚自 珍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际,寻章摘句、专使考据、不问世 事的不良学风盛行而导致整个中国成了“无才之世”的现 实,早在19世纪三十年代就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希 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实现民族振兴复兴,改变“万马齐喑” 的危局。此后,魏源、徐继舍等一批有识之士也都对中国 的教育状况提出批评,希望变革科举选士制度,改革教学 内容,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 明确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是,这些主张 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赞同,所以中国的教育状况没有得到改 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不断加深。魏 源等人改革教育的主张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才引 起了社会的同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