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2)语言游戏(3)媒介(4)节日
2.旅游者的消费动力
(1)美学感觉(2)符号距离(3)求新意识
章节要点:
一、符号的定义、功能与特质
二、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
三、旅游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
四、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五、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
经典论断: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

符号原初的意义就是指本身并不完整的东西,它需要另外的东西或另一半拼凑上去才算是整体。

符号所要表述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关系,它呈现出三个特点:1.它是对“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事物的表达;2.它通常以一种外在可见的具体事物来表述抽象的精神内容;3.一般理解它的方式包括约定俗成、类比或是比喻等。

西方历史上的符号理论大致形成了两条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的路径。

一条可称为“科学主义”路径;而另一条则可称为“人本主义”路径。

“科学主义”路径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修辞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它们侧重与从科学的逻辑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符号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问题;“人本主义”路
径侧重与分析符号的文化意义,符号与人类精神世界、生存体验与理解的关系,以及符号本身作为能指的不确定性问题。

法国学者吉罗将符号分为了逻辑符号和情感符号两类,前者是指一般的符号或科学符号;后者则主要指文学的、艺术的或美学的符号。

美国的弗洛姆(Fromm)则区别了符号的三种类别:习惯性符号、偶发性符号和普遍性符号。

习惯性符号即一般的符号或记号,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而是习惯形成;偶发性符号恰与习惯性符号相反,它所表达的是个人化的经验与情绪,它由于其特定的私人品质而仅仅被个人所领会;普遍性符号则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意识和心灵这些对人类而言都共有点的成分,它既不局限与个人也不局限于某一群体,换句话说,普遍性符号表现的是人类整体所共有的经验,它是可以被普遍交流,并能为所有人所领悟的。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符号最具特色、也最为明显的特征。

符号的“能指”是指符号的形式层面,即符号用于指述、表现和传达各种意义的外在层面,换句话说,这个层面形成了符号意义的载体或承担者;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层面,即符号的“能指”层面加以指述、表现和传达的深层内涵与价值,符号的意义和和内涵式附着在符号的形式载体之上的,换句话说,符号的“所指”是附着在符号的“能指”层面之上的。

符号的意义,是通过人们使用符号的过程逐步形成并确定下来的。

在符号发生和符号运用的过程中,符号与指述对象、表现对象之间,以及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指述关系。

表现关系和传达关系,而符号的这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对象,都可以“内化”为符号的意义,即符号的“所指”,并通过相应的符号形式或符号的“能指”来加以标识。

符号直接搭建起了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符号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界限的模糊,在可见可感的某物上附着的是人的思想与意识,在此,符号中人与物合二为一,主题与客体融为一体,一个符号实际上意味了某事某物与某人的密切联系。

旅游景物或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关系表现为景点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而旅游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在构成旅游景物符号的三要素——景物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中,景物信息是关键要素,占据着核心位置。

简单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telling story)。

一个故事需要有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其概括为情节-人物式(plot-character)叙事模式。

最为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界限的符号,不及具有传情表意的功能,而且还具备叙事的能力。

其实任何一个群体的符号,包括服饰、房屋、饮食、手工艺、仪式、节日等,都无不时刻在讲述者关于该族群的故事:它们总是在缓缓叙述着该群体的历史经过、文化由来与生活特征,正是蕴涵了不同故事内容的族群符号,才使得每个族群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个性。

在群体的所有符号中,仪式与节日符号则是最为丰富与完整的符号群,几乎涵盖与存储了该族群所有的文化象征与故事,比如族群仪式与节日中的祭品、服饰、器物、乐器、摆设,尤其是祭司与当地人在参与节日仪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与语言,无不涉及到该族群的政治、信仰、组织、伦理、历法、科技、民俗等诸多历史文化事项,进而统合了该族群的历史源流、神话、传说、口述、文学、诗歌等故事文本。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的消费已经从原本同工具性联系在一起,逐渐转向同文化记号联系在一起。

这种转换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规律与社会关
系的改变而发生的,由此投射在消费观念上的结果便是人们从过去单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消费逐渐转化为对物品中所蕴涵的文化的消费,鲍德里亚(Baudrillard.j)将其称为对商品符号性质的消费。

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用于消费的商品,在现代资本主义交换价值的支配下,原有的使用价值消失了,而成为了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因此,消费绝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用用途的消费,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具有符号性质的消费,
心得体会:
人不但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世界里。

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和运用符号,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可见符号的重要性。

人们使用符号来指述身边的事务,表达自己的感受,传达彼此的思想,符号己经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仅人类的生活依赖于符号,而且客观世界也早己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符号化产物。

符号不仅能指述、表现和传达外在层面,即“能指”的意义,还能指述、表现和传达更深层的内涵,即“所指”的意义,说明符号能表达的事物是立体的,有层次的。

所以通过这个章节,我学会了以符号的角度理解与诠释事物,不但要明了事物对应的符号的表层意义,还要通晓事物在一定环境中更深层的含义。

从符号的角度来看旅游,那么旅游景物就可以看作一个符号,而符号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也就是景物信息,便是这个符号的核心,它赋予了这个符号内容、意义与价值。

当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开始一段旅程时,他就开始一段旅游体验体验,而旅游目的地就是旅游景物符号的集合,也就是说,旅游者踏入了一个由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景物作为符号而组成的符号空间。

在这个符号空间中,旅游者收集并解读景物符号,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从他自身的视角去观赏那些作为景物符号的“所指”并与之发生互动。

旅游者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景物符号的外观形态(能指),而且能尝试去解读景物符号的涵义和内容(所指)。

在这些景物符号中最具代表性,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便会成为神圣景物。

神圣景物所具有的神圣性促使现代旅游成为一种仪式,至此旅游便成了一种朝圣,如俗话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这个景物符号的能指就是一段古老的城墙,但它有了“好汉”这样的所指后,长城就多了一种象征意义,成为神圣景物,吸引游客的到来,从而形成朝圣。

而长城之所以有了这样的象征是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话出自《清平乐·六盘山》,为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记录了当时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的经历与感受,这就是长城这个景物符号的叙事。

事件、事物乃至世界都作为一个符号中才有了意义和价值才能被制造、使用和保存,没有创造出符号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
管理班
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