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动态识别及分类

产业集群动态识别及分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然而,如何识别和选择产业集群仍然是困扰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尝试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了集群的动态识别和分类研究。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
产业集群识别问题研究概述
识别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识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的产业集聚状态分析,中观层面的区域行业空间集聚和经济联系分析,宏观层面的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区位商法,望闻问切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份分析法、多元聚类法、图论法和网络流法等。

其中波特案例法比较适用宏观层面的分析;区位商法可用于微观层面的分析,将区位商法和基于投入产出表主成份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结合可以用于中观层面的分析。

考虑到目前有关产业集群识别和分类的国内研究中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较少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尝试采用动态识别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区域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状态和产业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产业集群动态识别
目前,区位商法是识别产业集群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但是由于该方法假设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上同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因此不能用于新型或小型产业集群的识别。

同时又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动态关联的特征,因而用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将更加合适,鉴于此本文选用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成份分析法进行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又称产业关联分析,是美国著名学者列昂惕夫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数理分析方法。

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识别产业集群主要抓住了“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存在紧密的产业联系”这一特征。

1971年czamanski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区域产业集聚状态进行了分析。

该分析方法较好的显示了产业间的关联性,突出了产业间的互补性,比较适合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识别和选择。

其中,主成份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简化数据和解释生产的因子。

用此方法可以识别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不明显的产业关联,因此是识别产业集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基于此,本文根据河南省2005年投入产出表构造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由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废品废料行业与绝大多数行业相关系数为0,所以将其剔除,保留了40个部门,然后本文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份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kmo值(0.7205)检验证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第二步,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本文为84.07%)的原则提取了12个主成份。

第三步,对确定的主成份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使每个因子负载最大化,便于各产业在集群间的分配。

第四步,通过旋转后提取了12个主成份,每一个主成份都可以看做一个大的产业集群,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中系数的大小把每一个特定的产业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集群中。

如表1所示:河南40个产业部门中有12个部门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产业集群分类运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分层聚类法,这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然后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两类并成一新类,计算新类和其他类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直至所有的样本都成一类为止。

本文在上述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聚类,即把提取出来的12个主成份当做样本进行聚类,分层聚类后12个主成份可以分成四类大的集群。

即:轻工业集群,包括主成份1、2和7;商业服务业集群,包括主成份4和5;重工业集群,包括主成份8、9、10、11和12;社会服务业集群,包括主成份3和6。

如图1所示。

结论
结合主成份分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目前存在四类大的产业集群,即:轻工业集群、重工业集群、商业服务业集群和社会服务业集群。

其中,轻工业集群包括了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集群、机械工业集群和邮政业集群。

相关联的产业有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

重工业集群包括建筑业集群、非金属矿采选业集群、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集群、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群和煤炭采选业集群。

相关联的产业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化学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

商业服务业集群包括住宿和餐饮业集群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集群。

相关联的产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其他社会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

社会服务业集群包括综合技术服务业集群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集群。

相关联的产业有科学研究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教育事业等。

综上所述,河南省尽管在四大部类、12个部门、36个产业中存在产业集群,但是很多产业集群都是依托于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尚处于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规模较小,且多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皮革、纺织、服装、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非常低,在人才、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间关联等方面均存在极大不足,从而导致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

因此,河南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一是要依托核心城市进行产业集聚区的统筹规划,增强集群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

二是要建立健全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要强化产业集群间的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促使产业集群专业化。

五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间联合,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河南产业集群的全国辐射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