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教材顺序】
1.糖皮质激素
2.雌激素
3.孕激素
4.避孕药
5.蛋白同化激素
6.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7.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8.口服降糖药
9.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内分泌】
从最常见的3类药物开始——
1.糖尿病
2.激素
3.甲状腺相关
第一节 口服降糖药
第一亚类 双胍类药
(注意,跟教材顺序不同TANG)
代表药:
苯乙双胍(乳酸酸中毒风险大)
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同时能减轻体重。

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机制:
①增加——
糖酵解、糖外周利用、
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
胰岛素敏感性。

②抑制——肠道内葡萄糖吸收、糖原生成和肝糖输出。

(二)不良反应
1.常见:腹泻、腹痛、口苦、金属味、腹部不适。

2.酮尿或乳酸性血症
——原因:增强糖无氧酵解,抑制肝糖原生成导致。

3.低血糖反应
(单独使用很少导致,与其他药合用增加风险)。

【禁忌证】严重、孕产妇、酗酒、特殊人群(TANG)
1.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超过1.5mg/dl)、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者。

2.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脱水等全身情况较差者。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4.酗酒者——乙醇增加降糖作用。

5.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者。

二、用药监护
(1)从小剂量开始。

(2)2~3周才达疗效。

(3)手术和造影剂增强影像学检查前需暂停口服。

——为什么?(TANG补充)
答:碘造影剂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CIN)。

二甲双胍90%经肾排泄,其本身并没有肾毒性,但CIN可能导致二甲双胍蓄积,放大其不良反应。

其中,最致命的是乳酸酸中毒。

第二亚类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药理作用——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1.格列本脲。

2.格列吡嗪:无明显蓄积,故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

3.格列齐特。

4.格列喹酮:仅5%经肾排泄——适用于有肾功能轻度不全者(格列喹酮——肾)。

5.格列美脲。

【选择,重要TANG】
(1)按高血糖类型不同选择:
 选择记忆
A.空腹较高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空腹特别美!
B.餐后升高格列吡嗪、格列喹酮餐后比较魁梧
C.既往心肌梗死或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格列美脲、格列吡嗪心灵比较美
D.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格列喹酮肾亏
(二)典型不良反应
1.常见——低血糖反应;口腔金属味;食欲改变。

2.血液系统
粒细胞计数减少(咽痛、发热、感染)
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紫癜)
(三)禁忌证
1.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2.格列齐特——禁用于应用咪康唑治疗者
(为什么?TANG补充:增加低血糖反应)。

二、用药监护
(一)心血管安全性
——格列本脲对缺血的心肌可能有害。

(二)继发失效问题——
用药之初的1个月或更长时间,血糖控制满意,但后来疗效逐渐下降,最后不得不换用或加用其他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

(三)须在进餐前即刻或餐中服用(TANG:勿餐后)
——服药后不进餐会引起低血糖。

(四)应激状态如发热、昏迷、感染和外科手术时——必须换胰岛素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者:急性期——胰岛素;
急性期后——磺酰脲类。

第三亚类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餐时血糖调节剂”
餐前即刻服用(无需餐前0.5h服用)。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米格列奈。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机制——以“快开-速闭”的作用机制,通过与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快速促进胰岛素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

特点——
①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②既可降低空腹血糖,又可降低餐后血糖。

(二)不良反应
1.常见——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呼吸道感染、类流感样症状、咳嗽。

2.心血管不良反应:如心肌缺血。

(三)禁忌证
1.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2.妊娠及哺乳期,12岁以下。

二、用药监护
(1)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易出现低血糖——即服糖果,或饮葡萄糖水缓解。

(2)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降糖作用呈血糖依赖性,较少引起低血糖,建议餐前10~15min给药。


第四亚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机制——竞争性抑制双糖类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慢淀粉等多糖分解为双糖和单糖(如葡萄糖),延缓单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应于餐中整片(粒)吞服。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

老年人、中国及亚洲人群的饮食谱(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