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学生姓名:古丽所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专业:金融学(金融1班)学号: 40900124指导教师:黄菊2012 年12月摘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很大。
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很大,信用风险管理计量还刚刚起步。
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策ABSTRACT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problem, and credit risk is commercial bank's main one risk.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long running state are at increased risk, from banking itself look. From the system, 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solved new bad assets question still has a big credit risk. An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level of credit risk with the big Banks than differenc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ment has just begun. Therefore,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mprove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is to solv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Key word: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绪论 (5)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6)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6)(一)、信息不对称 (6)1、借贷双方 (6)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者和执行者 (6)(二)、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6)(三)、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7)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7)(一)、6C分析法。
(7)1、品德(Character) (7)2、资本(Capital) (7)3、能力(Capacity) (7)4、抵押品(Collateral) (7)5、经营环境(Condition) (7)6、事业发展连续性(continuity) (7)(二)、信用评分系统 (7)(三)、信用评级系统 (8)四、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8)(一).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9)(二)、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9)(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9)(四)、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无法确定贷款的预期和非预期损失 (9)(五)、绩效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难以落实,风险文化难以建9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的几点思考 (10)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银行业并不总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风光,在华丽外表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很多风险。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金融行业,银行业在社会民生中常常引起民众的关注,不仅仅是由于银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银行业所面临的重重危机。
这些危机不但使民众资产缩水,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扰乱政局。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之中。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再加上外部环境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理念、技术、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
针对这些缺陷,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培育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造成的违约进而为债权人带来的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达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过程中,订约方或交易对手发生违约或其信用品质有潜在的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行。
信用风险的概念包括广义的信用风险和狭义的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违约风险,就是交易对手没有偿付能力的违约,最终导致债权人承担损失的风险。
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信用活动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利润发生偏离,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从事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含义不断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贷款业务目前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所以,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一)、信息不对称1、借贷双方在银行信贷交易过程中,双方占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借方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其为了获得贷方支持,会尽可能地隐匿不利于贷方的信息,这就导致借方和贷方在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者和执行者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活动的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
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只能通过报告的形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上述信息。
由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二)、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由于居民储蓄额正在持续上涨,银行的信用供给总量远大于信用需求总量,因此,各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扩充信贷资产,这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可能违约的受信者再给予贷款,即借新还旧,以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违约的受信者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
这样,受信者欺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即使其不归还贷款,也能从银行不断获得新的贷款,违约的受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当借款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以短期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即不考虑违约对其信用带来的影响),大量贷款以满足近期对资金的需求,这样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一)、6C分析法。
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借款者的信用分析与评价,其评价的原则即使要确定借款者是否有强烈的还款意愿和足够的还款能力。
一般最常见的是利用6C去评断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这6C分别是:1、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
2、资本(Capital):主要是借款人资产的价值,性质和数量,即借款人会计报表上的总资产和总负债情况,资本的结构和净资本的状况等。
特别是要注意其资产的稳定性和变现能力。
3、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也就反映了该债务人的获利能力。
判断借款热能力如何,主要依据其年龄、商业经验、经营才能、受教育程度、应变能力和预测能力等。
4、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
一旦发生违约事件,债权人可以处理债务人的抵押品减少自己的损失,所以如果抵押品的市值越高,债权人所承受的风险也就越低。
5、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人自身的经营情况和其外部经营环境。
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包括企业的经营特点、经营方法和技术状况等。
6、事业发展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如果借款人在竞争中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不够,则会逐渐失去市场,乃至破产,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收回。
(二)、信用评分系统。
它适用于任何形式的信用分析,不论是消费者的信贷还是商业贷款。
在建立信用评分模型的过程中,银行需要采集大量已发放贷款的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分析哪些因素在影响贷款的可偿还性方面具有影响力。
关于贷款者的信息,可以从贷款人的申请中采集,也可以向专门的信用机构搜索。
从流行的信用评分模型看,开始时通常会采集50—60个变量的信息,但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一般会运用8—12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来建立最终的评分模型。
在大多数信用评分模型中,高分一般代表低风险。
银行应该会根据自身的贷款偏好、业务扩展能力等因素对贷款的批准与否划定出最低分数线。
通常,银行会批准在分数线以上的贷款申请,否决分数线以下的贷款申请,而对于分数线附近的贷款申请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测试,再决定是否给予贷款。
(三)、信用评级系统。
主要包括专业机构评级和银行内部评级。
为保证专业机构评级广泛地应用,专业机构努力使评级做到全面、精确、便利;为使公众确信其评级过程是客观的,并帮助公众使用其评级,专业机构将其评级程序公开。
专业机构在考虑风险因素方面,也主要依赖判断和文化因素,而不是靠详细的、机械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评级。
而且,专业机构出版的评级描述很详细,并连续跟踪接受其评级的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发布各级别违约的历史数据以及每个级别中典型的借款人的财务特征。
银行内部评级通常被认为是银行对信贷内在风险的一种综合表示。
大多数国外银行都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内部信用评级制,这种评级类似穆迪、标准普尔评级机构,针对借款户无法履约而造成的损失风险提出意见。
银行评级系统架构、营运设计及评级应用,与其他机构存有重大差异,其评级的费用和利益都是内部的,评级程序和评级结果都是保密的。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