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 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 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7.其他四点结论。 (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
(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 权力决定于财产状 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
(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
(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 产阶级自身。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年7 月28日-1872年4月13日),德 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 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 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 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 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 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 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 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 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 心主义的。
5.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Ⅱ]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 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 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 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 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 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 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 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 念的形成。
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 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第二片断)
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 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 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 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义只有作为世 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 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 殊的性质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 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著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 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 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这部著 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 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 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 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 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 制是同义语。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 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 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 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 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 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 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 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姓名:张红建 学院姓:名:政张法红学建 院 班级:12思政班 学号:201206074034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 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 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 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 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 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 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马 克 思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 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 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 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 的。
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 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 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公 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 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