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权衡与选择类”
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
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这一类型的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
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这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
任务指令往往要求考生从中进行权衡和选择。
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审题立意技法
类型1 选择无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
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在权衡与选择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所论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切入口要小,越小越能发挥写作水平。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第一步:分析。
仔细分析所给的不同选项,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步:理解。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各个现象的不同意义或寓意。
第三步:选择。
通过权衡与比较,根据写作任务做出合理选择,得出自己的观点
类型2 选择有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有正误或优劣之分。
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进行选择与权衡,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通过认真比对,分出孰正孰误或孰优孰劣,找出正误或优劣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切入的角度,选择出要写的话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第一步:分析。
分析两个现象(或不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步:理解。
结合材料,深度理解各现象或看法的意义(或材料背后的深层主题)。
第三步:选择。
根据任务指令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而共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
3个多月前,成都街头开始兴起共享单车,为市民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轨换乘提供了方便。
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
特别是近日三圣花乡共享单车被烧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有人据此断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
是“共享单车提供了方便”,还是“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第一步:分析(区别与联系)
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
同时,共享单车的提
[佳作示例]
信共享,拒固守
①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那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因噎废食。
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②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
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了伤害而痊愈,而非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③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关注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万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
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
知礼明让已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
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④故步自封,不知实际变化的断言是武断、狭隘、缺乏价值的。
正如同水源一般,现今中国确实有一些水面有污浊,但若是因此便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封闭,放弃从新事物变化中汲取活的水源,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坏。
现如今一部分人素质不高,但我们不能以偏概
全地认为所有人都不够格。
一棒子抡死了所有人,那谁又知道断言人所期待的“现在”之后的哪一分哪一秒才是我们玩得起共享单车及其类似共享经济的时候呢?
⑤人总是带着原始破坏性的,所以才有了伏契克的临终一句:“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让人们小心,但是我却认为应该“人们,你要警惕,可我爱你们”。
局限于阴暗的树木必将枯瘦朽烂,只有把阴影甩在背后,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⑥我们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监督,也需要个人坚守底线。
相信共享是相信自我,拒绝固守是拒绝自我否定。
1.学开头
这篇文章的开头从批驳错误的做法入手,开门见山,破中有立,提出观点“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为下文展开分析张本。
2.学修辞
第②段作者将“共享单车”比喻成“刚诞生的生命”,新颖而别致,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贴切恰当。
3.学论证
第③段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共享单车的可行”,采用分条列举的方式,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4.学语言
第④段语言精粹,末句运用反问句批驳错误的看法,极具说服力。
5.学引用
第⑤段先引用伏契克的名言,再巧妙加以化用,强调“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6.学结尾
文章以排比句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同时照应标题和首段,结构完整。
【典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在某中学开学典礼上,一位教师向同学们抛出麻辣问题: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
这位老师以为,要去看世界,你必须有足够的资本。
这个资本不是你的家产,不是你的美貌,而是你自己的拼搏和奋斗。
该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巨大反响。
有人为这位老师满满的正能量点赞,有人认为这是又一剂“心灵鸡汤”而已,也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仅凭奋斗拼搏就可以去看看的……
网友的这几种态度中,你更赞同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最近一段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其火爆程度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般,可能大家都对那种四处旅行的感觉特别羡慕吧,喜欢那种有能力实践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的快乐。
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于旅行,我也特别迷恋,对其充满着一种神圣的向往之前,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没有资本,也没有勇气到更远的地方看看吧。
年少的我,喜欢看安妮宝贝的书,喜欢那个穿着白棉布裙子的叫做安的女孩。
渴望像她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去西藏,看碧青如水的蓝天,观赏潮湿的落日,去某个没有人曾经去过的地方,寻找忽然而至的浪漫邂逅,感受生命的平凡与挣扎。
与其说这是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倒不如说那是一种对于文艺与优雅生活的向往
吧。
年少的我觉得生命就是应该要好好折腾一番,才能够将内在的潜力彻底榨干,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前方总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的我,对于远方的渴望当然没有那么强烈了。
偶尔也会携三五好友出去游玩,但从来都不会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样子,而是会经过细致精密的计划,因为谁都不想将自己仅有的假期浪费在各种突发事件当中。
当然,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幻想,什么时候,可以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去某个遥远又未知的地方。
那里有着美妙的湖光山色,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没有过多的人摆一个个奇怪的姿势在晒“到此一游”照,也没人有喧喧闹闹地排队要去观赏某个景点。
其实,世界上的美景很多,它们的存在永远都是无言的。
只有在静默中,才能够保存那份最初的完满。
要是人类一旦发现了,那它们也就不再是它们了。
就像动物园里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
又或许,那种想法不过是人类自视甚高的表现罢了。
在伟岸的自然面前,我们其实不算什么,不然苏轼怎么会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呢。
即使我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它。
许多时候,地球不过打了一个小喷嚏,身上的跳蚤就只能无奈地纷纷坠落。
所以,当许多人在践行着所谓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许多时候,我想到的是,除了脚印,你什么都没留下,除了照片,你什么都带不走。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老师“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这一主题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