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物候学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清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难点: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积累本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诗人却在高山古寺之中意外发现了始盛的桃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笔下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出示古诗,让其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物候现象的初步思考,体会物候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授过程(一)明确目标,抓重难点师: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抓住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摩拳擦掌显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辨析并组词。
2.学生齐读在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经常应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字词,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语文预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时刻注意积累。
】(三)物候知识我来谈明确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默读,对关于说明对象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进而总结出说明文筛选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默读练习,学会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筛选课文中相关信息,总结出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四)说明顺序我来理通过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理清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为了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找寻说明方法,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交流找到说明方法。
同时,跳出来,理解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对逻辑顺序进行深入理解。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说明文顺序的分析与推理,朗读练习,实现对说明方法的巩固。
】(五)优美语言我来品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我听到/看到(),读出()”。
学生美读,加深对生动性语言的理解。
小组探究交流,第一自然段有哪些语言吸引了我们?品析句子。
利用生动性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练笔写作。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生动性语言的理解,通过品析语言,提高对句子的分析能力,锻炼动手写作的能力。
】(六)团结合作显本领以小组之间竞赛,组内合作的形式,分析文章准确性的语言。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准确性说明语言的理解,组建竞赛,组内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解决课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展示自己对于农业谚语的积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学习态度,加强课外积累。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知道,行文如做人,写文章要注意文章的严谨性,我们做人做事也应该保持这种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生活当中处处充满无尽美妙的语言。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五、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学问题的能力有了基本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学校为新建学校,学生所毕业的小学多为,学生的阅读基础较差,固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
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知识理解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以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针对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基于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些问题,某些学生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但是由于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默不作声。
所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气氛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因此,本节课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思考探究最后交流得出自己的答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事理说明文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对于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最后,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教师更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关于说明文,学生通过之前对于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像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如何快速准确的筛选有效信息,通过文章总结方法,迁移到今后的阅读当中。
加深对事理说明文中常见的逻辑顺序的理解,辨析逻辑顺序不同的类型。
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的清晰、完整。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筛选信息的能力得以训练,对今后的阅读扫清了一定的障碍。
学生学会了事理说明文中分析和推理。
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了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物候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为接下来的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季节。
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3.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你的理解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6)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事理说明文。
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