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爬山》优秀教学设计

《爬山》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煮熟、燃起、灯火辉煌、崎岖、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2、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

4、课文围绕爬山写了一件什么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想想爬山这篇文章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板书:
3、检查验生字词:
①指名认读生字词,正音。

②指导识记“煮”字及写法。

③理解“一五一十”并口头说一句话。

④集体认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理解父亲说的话
1、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的过程?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话?
(2)指名说句子。

(3)出示父亲第一次说的话,并齐读句子。

(4)默读1----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怎么理解父亲说的话。

(5)“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引导: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联系上下文从哪些词语,句子看出爬山很辛苦?1)再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2)遇到这些困难,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3)所以说“征服自己“是说在困难面前应该怎么做?)
(6)理解“非懂似懂”。

(7)再指名读父亲说的话。

(8)用你们精彩的朗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父亲说的话,齐
读句子。

过度:在下山的途中,我又跑又跳,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于是这位爱山爱水的父亲教育我要怎么做?
2、理解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1)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下山途中的?(8—9自然段)
(2)下山途中父亲又告诉我什么?指名说
(3)出示父亲说的话。

齐读
(4)说说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中哪些些事也需要用到眼看、耳听、心体会、脑思考,用上“既…又…还…最后”句式说说?
(5)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6)再指名读第9自然段。

(7)用心齐读9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
1、通过学习讨论父亲的两次谈话,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小结。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努力征服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板书设计
征服
21爬山


体会
思考
《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

我设计了开门见山的导入,将学生更快的切入课文的重点中去。

我们桂林就有许多著名的山,于是我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条件,采用了谈话导入,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都没少爬山,那么在爬山的时候你都遇到过那些困难?遇到这些困难时,你又产生了什么不良情绪?通过爬山你又有什么感悟和收获?问题一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紧接着我又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爬山的,那么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爬山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这次爬山他又有哪些收获?下面就请同学认真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进入重点教学后,紧扣主题,围绕父亲的三次说的话展开阅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
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

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在“我”又跑又跳急着下山时说的。

这段话最重要也最难理解,我先让学生朗读后,提示学生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他说的话。

让学生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他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当学生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

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的体验来谈谈体会。

这样,学生学得扎实,即理解了课文,又从中悟到了道理。

这篇课文还包含几个成语,如“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将词语放在原文中理解,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

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

虽然我在课文的教学中很注重阅读,但却忽略了课外阅读。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似的文章来读。

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