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大师之眼浅品美诗——《谈美》读书报告引言:朱光潜1先生称《谈美》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作者著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谈美》便是与青年读者就美这个话题作的谈心。
而本人对于中国古典美女诗话具有一定兴趣,希望借此书的某些观点,尝试从“大师”的视角,粗浅地品味一下中国古典美女诗话。
概述:《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一只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拓展讨论:何谓“美”?何谓“美学”?万物之中,人是最美的,人是一切美的中心。
美学的核心是人学;离开人,无所谓美学。
因此,美学应该以人为本。
中国美女,一个令人心醉的名词。
古往今来,文意载之,诗以咏之,词以歌之。
中国古代文人所编织的一幅幅美女图册,如蓬莱仙境,令人目眩眼花。
而描写中国古代美女的诗歌,千百年来,层出不穷。
而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先生则能够更好的将这产生于西方的“文艺美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用文艺美学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东方的古典文学。
一.“无言之美”朱光潜先生言:“散文是要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
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但却依旧使人浮想联翩。
因为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纵使拥有堪称神来之比的文采,却总会有一个描绘界限。
虽然《洛神赋》中充满了大量神话色彩的描述,赋予了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比起崔诗的“无言之美”,却又给想象加上了一个框框。
这正应了“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人们可以随意展开想象的空间,对于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创造,岂不比用尽最为优美的字句与比喻,无以复加地突出美人之美,更加略胜一筹么?二.美感与快感朱光潜先生提出:“形象的直觉的,有两个要素。
”其一便是“距离感”——“目前意向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
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而不问他对于人的效用如何。
思考和欲念暂时失其作用。
”在中国古典美女诗话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关于神女们的诗作。
这些绮丽的篇章表现出了古代先哲们那种女性意识中的神秘色彩与如梦如幻的审美境界。
我们先来看看李颀的《王母歌》:武皇斋戒承华殿,端拱须臾王母见。
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
手指交梨遣帝食,可以长生临宇县。
头上复戴九星冠,总领玉童坐南面。
欲闻要言今告汝,帝乃焚香请此语。
若能炼魄去三尸,后当见我天皇所。
顾谓侍女董双成,酒阑可奏云和笙。
红霞白日俨不动,七龙五凤纷相迎。
惜哉志骄神不悦,叹息马蹄与车辙。
复道歌钟杳将暮,深宫桃李花成雪。
为看青玉五枝灯,蟠螭吐火光欲绝。
在这里,西王母是一个华丽雍容的圣母形象,她的华美使“凡夫俗子”们产生了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人们单单被她的仪态万方所倾倒。
不得不提的是,这首诗同时也体现了朱光潜先生谈到的,动态的、雄伟的“刚性美”。
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的传统形象,在昆仑神话系中地位崇高的神,是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形象的代表。
她的出现,代表了权力和富贵,给人以“精神上的雄伟”。
一个女性,却拥有这样具有力量感的美,则更加让人产生距离感。
朱光潜先生提出:“美感经验是直觉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越大,就越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因此就越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朱光潜先生极力抨击享乐主义美学,他认为将美感绝对不等同于快感。
在此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2在文艺上的应用。
弗洛伊德把文艺认为是性欲的表现。
性欲是最原始最强烈的本能,在文明社会里,它受道德、法律种种社会的牵制,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种被压抑欲望的就要通过文艺和梦来得到满足。
于是便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
依这番话来看,弗洛依德的观点还是要算一种享乐主义的文艺观。
2 弗洛伊德派心理学的文艺观:《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是美感,将快感与美感混淆。
而这首《王母歌》的例子,则很好的反驳了这样的观点: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的传统形象,她至高的地位恐怕是让一般的男性们“望而却步”的,将其作为发泄这种“原始本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她雍容的美还是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赞美的。
由此可见人们是可以抛开性满足带来的快感而就美论美的。
三.情趣与意向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著名的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用词极简,却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凄清的画面:牛郎与织女,隔银河相对而望。
织女,这位中国传统神话里美丽的七仙女,用她那白嫩纤细的手指拨弄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织出的布却不成纹理。
那是因为是织女因相思而整天无心纺纱织布,涕泪却零落如雨。
牛郎和织女之间彼此相隔一条浅浅的银河,却相去万里之遥,不得言语,不能相见。
朱光潜先生言:“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
同时他还说:“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此诗中出现了多种意象,从视觉上的各自孤独闪耀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到虽然“盈盈的”却无法逾越的“一水间”,再到听觉上的孤独地纺布“札札”声、和两人之间的沉默(脉脉不得语),营造出了一幅清冷的画面。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诗句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有游子深切的思乡情怀,思妇的闺思和愁怨。
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是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
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这便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所产生的“移情”了。
但同时,牛郎织女故事本身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已成为表示离别思念之情的“意象”,再借此诗抒发感情的同时,读者亦将自己的境遇想象成牛郎织女般凄凉,从而更加深了惆怅之情,这算便是一种“内模仿”了吧。
结语:我通过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提高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
虽然对于大师的著作,我理解的还极为地粗浅与拙劣,并且加入一些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但是我大致的学到了以文艺美学的专业视角来解析文学作品。
这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中文系大一学生的一次启蒙,窃以为有所收获。
文章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
闫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蔡镇楚:《中国美女诗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美学初探——《谈美》读书笔记杜鹃 1090100084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
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
科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旨在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而这两种态度与“美感的态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这也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的特点。
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美感经验,产生“美”的感觉。
而“美感的态度”则是被视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凌驾于只能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体现出美事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而许多历史上遗留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不朽则体现出“真正的美感”所具有的超越时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恒性。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