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4)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2018·吉林中考真题)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增其旧制.____________(2)薄.暮冥冥____________(3)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4)忧谗畏讥.____________(5)微.斯人____________127.翻译下列句子。
(1)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8.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
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129.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案】126.规模迫近国都批评指责如果没有127.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128.“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是国民,是国家大事;“感极而悲”,“忧”的是个人的得失,环境的变迁。
129.示例:①能。
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
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
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能。
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
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2016·重庆中考真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2)晓雾将歇.(_____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13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2.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3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30.(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31.(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32.C133.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019·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2)若.朝华夕落(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4)然后思通.其义蕴1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136.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137.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34.固:本来; 若:像; 尽:全、都; 通:通晓、理解。
135.(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136.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137.(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138.(2019·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D.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A;(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3)A;(4)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3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4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1.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