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

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
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

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与面食文化
山西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

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

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

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

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

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

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

特点:
山西独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以小杂粮为主: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

特定的自然
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以谷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也是独树一帜的。

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山西百姓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

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面食结构独特:
山西面食结构非常独特。

长期以来,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地区经济基础是这一事实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山西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

除极少数几个品种外,吃菜成为一种奢侈。

因此,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的品种成为百姓的主要选择。

如晋北的“谷垒”、晋中“拨烂子”、晋东南的“和子饭”都是这种品种。

品种丰富:
山西面食既然已形成一种文化,其规模必然蔚蔚大观。

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一千多种(郭起云2003)。

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样样俱全。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
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条来。

山西面食,最令人称道的是煮制类面食,在山西人心目中所谓的面食特指带汤类煮制面食。

山西的四大招牌面食品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全部是这类面食。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

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

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

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正因为如此,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语,各种史籍亦不乏记载。

面食简介: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以制作方法分为:
蒸制面食: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

煮制面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流传甚广。

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包皮皮等。

山西老百姓哪一天没吃顿面,似乎这一天就没吃饱。

在煮制面食中,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
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

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

在今天北京,汇集大江南北的风味菜系,但山西刀削面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大街小巷不时地可以看到山西刀削面馆。

烹制食品中,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杂、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煮花塔。

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如烙饼、煎饼、锅贴水煎包、焖面、焖饼等,还有炸制类食品,如麻花、油糕等。

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

当然这种偏爱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

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这些面食已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独特的饮食习俗:
山西饮食文化
姓名:阴东蔚
院系:文法学院
学号:201008020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