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述略

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述略

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述略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张劲松自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撰写的《恶魔的饱食》一书问世以来,人们大都知道在哈尔滨市郊的平房曾经有过一个食人恶魔——日本关东军“满洲第731部队"。

但对于在哈尔滨市内还曾经存在过一个绝不亚于731部队的机关——关东军特务机关,恐怕知者不多。

本文拟就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兴亡及其侵略罪恶作一论述。

一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了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强兵富国"的侵略扩张之路。

间谍特务活动就成了日本对外侵略必不可少的手段。

日本的间谍特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由军部指挥的军事间谍特务系统,由右翼团体(如犹存社)组成的民间特务系统,以及由外务省领导的外交特务系统。

在军部系统中,又可以分为以参谋本部为首脑机关的陆军特务系统和以军令部为核心的海军特务系统。

关东军特务机关属于陆军系统的军事间谍特务机关。

像关东军特务机关这样的特务组织是极其秘密的,其正式名称只记录在军部的秘密卷宗里。

军事间谍的公开身份可以是名正言顺的武官,也可以是堂而皇之的顾问,还可扮成商人、学者,甚至和尚、仆人。

有人称之为“穿西服的忍者"。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日本的侵略扩张服务。

他们的作用非同小可,甚至“一个人可以顶上一个师团"。

军部系统的间谍特务,初期或以驻在武官、顾问的名义公开地进行特务活动,或乔装打扮秘密刺探情报。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军部对华特务活动中,曾出现过“青木机关"和“坂西机关"等著名的特务机关。

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军事间谍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规模相对有限,也未形成固定制度。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军事间谍特务活动才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始终以中国和俄国作为最大的敌手。

日俄战争后,日本攫取了“南满"权益,欲图向“北满"和内蒙发展,攫取所谓“满蒙"权益。

为此,对俄军事间谍活动不断加强,曾派遣中岛正武、石坂善次郎等“俄国通"情报军官,到北满和俄国进行间谍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各国忙于欧战,日本认为“大正天佑时代"来到了,加紧在亚洲的侵略扩张,军事间谍活动更为活跃。

日本军部一面派遣大批军官前往俄国考察军事和收集战时情报,一面着手制订了推进设立谍报据点的计划。

拟定从1916年8月至1918年2月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1918年3月在中国西部扩大设立新的谍报据点。

这个计划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决心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之机,迅速扩大日本的势力范围。

其特点是,以朝鲜和南满为基地,展开扇形扩张攻势。

一面向北取代俄国在北满的地位,进而向西伯利亚发展;一面向西攫取内外蒙权益,进而向中国西北推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更增添了“防止赤化"的色彩。

日本为积极准备出兵干涉苏联,军事间谍活动更为猖狂。

此前,军部已在早就建立的军事间谍据点哈尔滨设立了“黑泽机关"和“武藤机关"。

1918年春,军部决定谍报部门总动员,实施间谍扩张计划。

谍报首脑参谋本部第二(情报)部长中岛正武亲自前往哈尔滨,俄国班长坂部十寸穗赶赴海参崴。

8月,日本发表“出兵宣言",伙同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联。

至是年底,日本先后出动第12、第7、第3师团,占领了远东地区及外贝加尔的赤塔地区。

这期间,日军派出以武藤信义为首的特务机关进驻高尔察克反动政权所在地鄂木斯克,成为有史以来日军向西和向北推进最远的陆军部队。

但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并不能阻挡红军的猛烈攻势,日军在各地遭到沉重打击。

最令日军头痛的是“如何解决第一线部队遇到的纯作战以外的各种复杂问题"。

对此,军部经研究认为,有必要按军队配置军事外交机关,以解决上述问题。

关于这个机关的名称,根据俄语ВОЕННАЯМИССЯ,译成日语意为“军事委员",最后采纳高柳保太郎的建议,军部于1919年2月决定将军事间谍机关正式命名为“特务机关"。

各机关原则上归军司令官统辖,在军参谋长指挥下开展业务。

其任务规定为“统帅范围以外的军事外交和收集情报"。

由此,日本特务机关正式出现。

1919年秋,日军经过整顿确定以下特务机关,既海参崴、尼科尔斯克、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伊尔库次克、鄂木斯克、哈尔滨。

同年春,日本调整殖民地侵略体制,将关东都督府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了关东厅和关东军。

哈尔滨特务机关转隶于关东军。

其后,日本虽然几次轮换军队,先后动用了11个师团,最多时达7.3万人,仍无法改变干涉失败的局面,不得不于1922年6月发表撤兵声明,10月狼狈地从苏联撤出军队(库页岛除外)。

日本特务机关也随之撤出,只在北满的哈尔滨、满洲里和黑河保留了三个据点。

此后,关东军侵略野心不死,以哈尔滨作为“北向"情报战略的中心据点,一面加强中苏边境地区的间谍据点的建设,密切注视苏联的动向,并积极指导所谓“白俄工作";一面加强进行对苏作战情报资料的研究。

其重点一是北满兵要地志,一是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

为此,关东军与满铁相勾结,别出心裁地搞出了一个“满铁嘱托员制度"。

即选拔优秀的情报军官出任哈尔滨特务机关助理,并以满铁哈尔滨事务所调查课嘱托的身份进行间谍活动。

首任嘱托为神田正种大尉,其后有大内孜少佐。

他们所刺探的情报和研究的成果,对日本后来发动“九·一八”事变及迅速占领东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哈尔滨特务机关是关东军针对苏联的“北向"间谍中心据点的话,与此相对应,针对中国的“北向"中心据点就是奉天特务机关。

自清末民初以来,奉天就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旅顺设立了关东都督府,旅顺成为军部“对满"间谍特务活动的中心,但由于东北的政权中心在奉天,日本侵略者感到鞭长莫及。

为解决这一问题,关东军成立后,于1920年5月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

该机关作为关东军的代言人,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任务是,刺探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干涉、控制和颠覆东北政权。

可以说,这一时期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工作重心在奉天。

由于奉天特务机关的重要,一直由关东军直辖。

关东军特务机关“对满"工作的次重心在吉林。

早在关东军独立之前,军部就于1918年6月设立了吉林特务机关。

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奉天大哥"开展以张作相为代表的吉林政权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特务机关“对满"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派遣军事顾问的途径“指导"东北政权。

自清末以来,日本骗取中国政府同意其向中央和地方政权派遣军事顾问,大批日本军人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中国各级政权的座上客。

在东北的日本军事顾问主要有:菊池武夫、町野武马、本庄繁、松井七夫、土肥原贤二等人。

这些顾问名义上是由中国各级政府招聘的,实际上是日本军部安插的耳目。

他们打着“顾问"的招牌,成为潜入中国各级政权内部最阴险的间谍。

这样,关东军特务机关在北面以哈尔滨特务机关为中心,主要开展对苏间谍活动,在南面以奉天为中心据点,从事对华“谋略"工作。

战后苏联获得一份关东军特务机关制定的秘密谋略计划,曾拿到远东军事法庭作为重要证据。

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反苏反共反犹太宣传;破坏西伯利亚铁路;在远东建立反共组织;加强“外蒙工作";镇压在满洲及中国关内的“赤色"团体;准备通信谋略措施;制订与北满作战一体化的谋略计划。

为落实这个计划,哈尔滨特务机关在原有俄国班之外,新设了中国班,与奉天特务机关配合,加强“对满"工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即由“对满"工作转向以“对苏"工作和对华北、内蒙的谋略工作为重心。

“对满"工作本身也转变为维持关东军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在“对苏"工作方面,关东军加强在所谓“满苏"边境地带设立间谍据点,主要有珲春、密山、、三河、海拉尔等特务机关,下面还有许多分派机关及派出所,形成了以哈尔滨特务机关为核心的较大规模的对苏情报网。

机关本部也不断刷新,至“七·七"事变前,新设了白俄事务、文书谍报、特别谍报、特殊移民等业务内容。

“七·七"事变后,关东军在伪满军中建立了一支秘密部队,称为“浅野部队",实际业务由特务机关的小野少佐指挥。

这是日军最初的非正式的情报部队。

1939年关东军挑起诺门坎战争,哈尔滨特务机关组成两个战场情报班协同作战。

事后军部总结惨败教训,对情报业务研究得出四项结论:(1)情报机构编制化;(2)刷新提高业务;(3)设立野战情报队;(4)设置俄语教育队。

根据这个结论,关东军对特务机关进行了大改组。

原来哈尔滨特务机关,只是在业务上掌握各地的特务机关,而行政人事方面则由关东军司令部第2课统管。

这在实际工作上有很多不便,于是关东军决定彻底刷新特务机关,于1940年8月正式设立关东军情报部。

原哈尔滨特务机关改为情报部本部,各地特务机关改为情报部支部。

本部最初主要直辖“北满"各支部(同时指挥大连支部),不久又在内蒙设立阿巴嗄支部,活动范围不断向西扩展。

在“对华"工作方面,关东军以奉天特务机关为中心,策划了挟持溥仪、上海事变、制造伪满傀儡政权等阴谋。

1933年关东军侵占热河之后,又将黑手伸向华北、内蒙及西北,策动冀东傀儡政权,制造察东事件,拉拢内蒙王公,策划建立伪“蒙古军政府",发动绥远战争。

(具体后述)在“对满"工作方面,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后,关东军成为日本法西斯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太上皇"。

军、警、宪、特是其统治的主要支柱。

特务机关作为关东军实行法西斯统治的工具,在维持伪满政权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伪满初期的警务委员会等统治机构中,特务机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加强开展所谓“秘密战"。

关东军特务机关一方面加强对苏谍报谋略活动,一主面加强对“反满抗日"活动的镇压和破坏。

为此,关东军决定在原有特务机关的基础上,又在伪满政权内部设立由其直接控制的特务机关——伪保安局。

形成“日满协作"的大特务系统。

伪中央保安局由关东军参谋部第2课控制,伪地方保安局由各地的特务机关指挥。

1941年,日本为准备对苏战争,实施“关特演",关东军间谍特务活动更为活跃,新设了第5课,由原奉天特务机关长池田纯久任课长,主持所谓“占领地行政"研究。

此后虽然日军实行“南方优先"战略,但关东军的对苏工作继续得到加强。

特别在谍报和谋略方面,新设了矶野谋略部队、临时航空队、一面坡训练所,以及情报部教育队、通信班等机构和部队。

特情力量和力度明显加强。

但是,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日益走向穷途末路,关东军实力大为削弱,不得不采取“持久守势"战略。

情报部也相应发生转变,原有边境攻势间谍据点不断收缩。

到1945年夏,日本颓败之势已十分明显,关东军为负隅顽抗,决定将情报部所属机关和部队联同宪兵队改编为特别警备队,企图以游击战和秘密战的方式弥补不可收拾的颓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