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设计讲解《三袋麦子》教案[设计过程]一、读读议议————给孩子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1、自读第二小节,分组讨论。
①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强调阅读中的两个“!”)②小猪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词语)2、练习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引导体会小猪的高兴劲及迫不及待的样子)3、默读第六小节后,讨论。
①当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怎么说了?(试着揣摩小猪的语气)②你以为小猪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③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4、对比读第二、六小节,同桌讨论。
①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试着给这袋麦子取个好听的名儿。
(可爱的麦子、充满活力的麦子、憨厚的麦子等)二、划划想想————给孩子一袋“勤劳节俭”的麦子1、划一划。
①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重点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词语)②小牛拿到麦子后,怎么做了?(重点突出“透风”、“晒晒太阳”等)此处可进行句式训练,“因为……所以……”2、想一想。
①土地爷爷到了小牛家,他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②土地爷爷得知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后,他又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围绕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3、小结提问。
①是呀!在土地爷爷眼里小牛是节俭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假如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邻居,你会怎么夸赞他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爷爷送给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勤劳的麦子、节俭的麦子、美好的麦子等)三、说说演演————给孩子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1、说一说。
情境一:土地爷爷给小猴送了一袋麦子,小猴高兴地收下了这袋麦子。
小猴就把麦子摆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好麦子,好麦子……”情境二:土地爷爷看了小猴的粮仓,直夸小猴能干聪明。
小猴非常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
接着小猴将自己种麦子的经过翔实地告诉了土地爷爷……2、演一演。
①小猴子种麦的经过。
(突出小猴的辛劳)②土地爷爷来小猴家的前前后后。
(突出土地爷爷的年龄、语气及心理活动等特征)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爷爷的经过。
(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聪明劲)3、演后组织说话训练。
①你喜欢这聪明、能干的小猴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给这袋麦子取个什么名字?(聪明的麦子、能干的麦子、智慧的麦子、创造的麦子等)四、悟悟写写————给孩子一袋“永远”的麦子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俭,什么叫聪明能干,受到了教育。
小猴富有创造的做法,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也要向小猴学习。
五、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故事。
小猪——吃光了——憨厚小牛——保存——节俭小猴——全种下了地——聪明能干六、小组之间排练表演课本剧。
1、准备。
教师提出表演要求。
(1)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想一想小动物的话语、动作、表情。
除了文章里写的,还可以进行合理地想象。
2、学生四人开始准备。
3、表演。
先在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演练,然后选一组同学,戴上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挂上土地爷爷的胡子上台表演。
4、评议。
师生共同点评。
要求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为了激发积极性,提出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等。
七、作业1、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做。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教学反思:《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
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1、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2、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
”“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
”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右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
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
”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
’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
”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
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
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
”“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
”“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
”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
”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课堂实录3旧的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强调以文为本;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怀,主张以人为本。
前者所依附的对象是静止的语言材料,而后者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很大潜能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正因为介于新旧课程之间,经历着这样不同的本体观。
因而,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边缘便宽了、广了。
有沿循教材主体的,有伴随作者行文思路的,有自我感悟、揣摩得来的,有经历实践,来自于体验过程的。
于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了独特的、多样的、求异的声音,甚而能亲眼目睹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颇为精彩地“唇枪舌战”。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前线的教师们忧虑地说:“现在真让我们感到困惑、茫然,语文教学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专家们肯定地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竭力呼唤出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
《课程标准》评价性地说:“我们(学生们)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一起来看这样一节课,(这里仅截取其中的片段)或许你可以触摸到新课程下的“真实”。
教例: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内容简析:过年前夕,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用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完年,就吃光了麦子。
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准备慢慢享用。
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大地,一年后获得了丰收。
师:学了课文,说说土地爷爷最喜欢谁?生展开交流、讨论。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
师:还有谁要说?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
师:好了,谁的理由能说服我们,咱就信谁。
生争着举手,跃跃欲试。
生:最喜欢小牛,它得到了土地爷爷的“夸奖”。
生:最喜欢小猴,因为土地爷爷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师:说得很好,这个理由最能让人接受。
所以呀,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
这时铃声响起,师正准备下课,教室里突然举起了两只小手,师无可奈何。
生:难道就不可以喜欢小牛吗?勤俭节约可是一种美德呀!原先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生:老师,你知道憨厚可爱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吗?喜欢小猪才是最好的结局。
师一时不知怎么收场,愣在一旁。
……谁都没有想到,在教师明确宣布了答案之后,竟会有学生“毫不留情”地予以质疑、反驳,耐人深思。
这几个小学生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劲,用另一双眼睛寻觅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真实”。
应该说,这是他们在思考中生成的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晶,这是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显然,经过实践,经过思考的,谁都不会否定它的真实性。
可惜的是,最为真实的发言,却因为教师的茫然不知所措。
(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圈定学生的思维过程,甚至是思维的情感和价值,以达到驾驭学生的目的。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下课后,我留意到有几位女生责怪这几位(刚刚发言的)同学。
“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让老师多没面子呀”,还有几位同学是夸奖他们的:“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你们的回答是最有价值的”。
在孩子们的责怪声和赞扬声中,我又一次领略到了“真实”的含义。
来自心灵自由的才是真实的,最天真无邪的才是最真实的。
由此,“真实”必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考,来源于心灵的自由。
它既属于文本自身,包含于语言材料之中;又综合体现于课堂主体——学生的人文情怀。
试想,如果没有土地爷爷眼里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也就不会有学生“来势汹汹”地质疑、反驳。
而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理性基础,非凭空腻造。
因此“真实”还需建构于理性之上,主要包含于真理、规律的成分中。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念,这也是以文为本和以人为本双重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体现。
它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
但我们需要用理性化的科学态度系统地理解、把握这一课题,去竭力挖掘语言材料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以积极昭示新课程下的“真实”。
我们应该做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出因人而异的“真实”,或以文为本,或以人为本,只要是具有理性的成分皆可。
(如真理、规律等)如此,教师们的忧虑打消了,专家们的肯定实现了,《课程标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渐渐形成了。
新课程的“真实”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