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点要求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要点阐释[基础梳理](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 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 ___ ”,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______ 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 的认同、对___________ 的理解。

[学习指导]重难点分析1.如何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主要是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第一,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却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来进行。

( 1)对比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世界古老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同命运,体会古老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2)结合汉字文化和我国史书典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注意探究和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4)联系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和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理解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根本要求。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华文化是否正日益走向衰落?(1)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确实在遭受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这是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的根源。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我们既要与其他各国文化和谐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不仅不会走向衰落,还会走向辉煌。

误区警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单元是全书的核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本课讲述中华文化主要特点。

本框“从源远流长”入手。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

巴黎曾成为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法国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笛卡尔、伏尔泰、魁奈、孟德斯鸠,都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伏尔泰在其名著《风俗论》中写道:“中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匹的悠久历史,而且形成了光辉的理性主义文化。

当世界上其他民族尚处在神话传说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在编撰自己的历史了。

”世界茶文明之旅中国是茶的故乡,公元前4—3世纪,中国人就驯化茶树成功,开启了人工栽培茶的历史,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将茶作为饮料的国家。

随着草原茶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路的开辟,几千年来,中国分别向世界各地输送了数不尽的茶产品和茶制品,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与中国商贸交往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茶的交流也成为中国外交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茶的传播,世界各国也同时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精粹,而饮茶、品茶,也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日常生活习惯。

“茶”这个词,跟瓷器、丝绸、功夫等词语一样,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寻找美丽的中华”是中宣部、团中央、文化部等12部委共同组织的一项大型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包括文化之旅、摄影大赛、读书、征文和科普体验等系列活。

2008年8月一10月开始的“世界茶文明之旅”是“寻找美丽的中华”的一个子项目,“世界茶文明之旅”活动总体将历时4年,按照中国茶叶在世界传播的4条路线进行采访拍摄和文化交流活动,这4条路线即:草原茶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路。

典题解析[例1 : . (2 0 07 •广东)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 C .民族性 D.地域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和而不同”表达了求同存异的思想,反映了包容性的特点。

因此,选B。

[答案]B例题2. (08江苏)“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了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 .推陈出新 C .博大精深D .源远流长[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 的内容,“青花瓷穿越了千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选Do[答案]D第二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考点要求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要点阐释[基础梳理](1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___ 、展示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 有独特的作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__________ ,具有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特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_________________ 、蒙古族的_______ 和柯尔克孜族白 ________ 被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是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 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全世界仅存的古代“生态工程。

[学习指导]重难点分析1.如何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反映了我国文化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即各个不同地区呈现文化的差异性。

(2)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区域文化的表现: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性。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就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它们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误区警示1.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错,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框讲中华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博大精深” 。

承接上一框,让我们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自觉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拓展延伸]巴蜀文化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 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