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一堂心理健康课
“心海之旅”拓展课,是一门一直以来深受学生们喜欢的科目。
因此名额有限,学生们常常需要“捷足先登”才能报上名。
这一次也一样,报名系统刚开通不到半天,“心海之旅”拓展课因为报名人数满额,而自动关闭。
24名“先下手为强”者因为成为幸运者而兴高采烈,自鸣得意。
第一次活动那天,离上课还有5分钟,24位学生已经齐刷刷等在了门外。
杨老师轻轻打开团体心理辅导室的门,告诉大家:“同学们,脱去鞋请进!”
“啊——哇——耶!”听到的是学生们的一惊一咋的叫声。
学生们感到意外的是,眼前不是司空见惯的黑板、课桌,而是柔和的灯光、柔和的地毯和轻柔的背景音乐。
彩色的垫子在地毯中央围出了一个圆。
“同学们,你们感觉怎样?”杨老师问大家。
“好极了,简直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同学们满足地说。
“今天参加心海之旅拓展课的24位同学就像这大家庭中的一员,希望大家摘下面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经历一次心灵的旅行,好吗?杨老师认真地说着。
课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
活动1.彼此相知
杨老师说:请大家找一个舒适的坐姿,轻轻地闭上眼睛。
在《日光海岸》的背景音乐声中,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让自己的思绪做一个旅行……
想一想:
●我来这里想获得什么?
●我在这里想留下什么?
●我离开这里想带走什么?
三分钟后大家睁开眼睛,杨老师说:
“我问大家想得到什么?这是让你们回答参加此课程的动机;
我问大家想留下什么?这是让你们回答参加此课程的表现;
我问大家想带走什么?这是让你们回答参加此课程的期望。
下面我们一起交流和分享吧!”
A同学:“因为我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所以对此课是‘一见钟情’,希望从中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我会积极投入的。
”
B同学:“我是杨老师的‘粉丝’,是跟随而来。
读高一时杨老师给我们上过心理,因为两周才一节,太少了。
心海之旅拓展课一周一节,还是24人的小班课,一定很‘爽’。
我想一定会收获多多。
”
C同学:“我是听高三的同桌说:‘心海之旅’拓展课是最轻松的课,不仅上课环境一流,而且上课形式独特,我想来体验体验。
期待获得身心放松,情绪调节。
”
……
每个同学都谈了自己报名“心海之旅”拓展课的动机与期望,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也不排除有盲目的。
杨老师要让大家知道,既然我们都已选择了此课,就算已走到了一起,那我们就是同路人,要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活动2.“一个都不能少”
杨老师请大家围坐一个圈,然后一、二、一、二报数,报一号的同学为A组,报二的同学为B组,每组均为12人。
每组一块垫子,要求组内所有的同学都站在垫子上,“一个都不能少”。
垫子不大,12个人都要站上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大约经过5分钟的努力,组内同学相互配合、协调,两组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虽然此时组员间还叫不出名字,但活动早已使大家消除了陌生感,产生了亲近感。
杨老师说:两组的同学围坐下来,自我介绍,相互熟悉一下:
我来自何班?希望大家怎么称呼我?
●我有何特长?希望为大家做点什么?
这样相识过程,使非常的自然与流畅,不知不觉中个人的亲和力、集体的凝聚力在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活动3.“相约起航”
杨老师让全体同学随着快乐的乐曲,在场内随意走动。
●音乐一停,每个人与其他一人握手。
●乐曲再次响起,握着收的两位同学一起走动。
音乐一停,两人分别再与另两人握手,这样就出现了四人组。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完成了分组。
现在,请每个4人小组,围坐一圈,先相互介绍熟悉一下,然后完成:
●推选组长
●确定组名
●制定小组纪律
●完成小组宣传海报
在各组把自己的海报贴在墙上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
下课铃响了,第一次课也结束了,但大家都已经明白,“心海之旅”——我们已经相约起航。
第二部分心理健康课活动策略回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是指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认知、体验情感、改善行为的各种方式方法。
常见的活动策略有四种:暖心活动策略,自我探索策略,体验领悟策略和行为训练策略。
一、暖心活动策略
暖心活动策略是指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题和活动的情境的各种准备活动形式(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活动形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暖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要营造出活动时必需的活跃、开放的气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情绪状态,同时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和意义,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状态。
常见的暖心活动有:游戏暖心、音乐暖心、故事暖心和营造特定环境暖心等等。
二、自我探索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在心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之下的一种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过程,课堂的重心在于学生。
通过心理教师的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进行充分自我探索和体验。
心理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自我成长。
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自我的认识?常见的方法有:自主答问探索、图画探索、续写故事探索、师生答问探索、讨论式探索等等。
三、体验领悟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和特点,不是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强调个人在活动的切身体验和领悟,如果没有领悟和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成了知识灌输的学科课程,“知情剥离”的后果是无效的。
四、行为训练策略
行为训练是指在学生提高认知、产生情感的基础上,运用领悟成果,促成行为改善的过程。
虽然这不是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环节,但却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程目标在知、情、行三个维度上得以统整的最高要求。
行为训练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解决
是指教师在学生对所讨论的主题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尝试解决办法。
2、角色扮演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通过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表演的方式,运用领悟成果,表现出恰当的行为。
常见的角色扮演形式有心理剧、哑剧表演、空椅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镜子技术)。
3、动作演练
是指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对学生进行直接引导,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善的策略。
第三部分所选心理健康课活动策略的简单分析
本人所选的这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从作者的叙述来看,是属于其整个心理拓展课程的开篇之作。
心理学素来强调“第一印象”,因此开篇之作必须成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综合运用了上述的多种活动策略,使得本课非常典型,详细地进行揣摩和分析,对于提高我们灵活运用活动策略,驾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首先,通过课程宣传、限制报名人数、往届学生的渲染等多种方式,杨老师不动声色地激发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得大家对心理健康课程产生了向往,以能够上心理健康课而“兴高采烈、自鸣得意”,从而为心理健康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了课前铺垫。
其次,通过布置健康舒适、具有典型心理学意义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心态从平时单调划一的课桌、黑板的模式化布局中跳出来,感受一种健康、轻松的课堂气氛,调节了他们的心境,让他们迅速理解心理活动课的意义所在。
这里,杨老师的环境暖身策略设计得很成功。
第三,“彼此相知”这个活动,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思绪的旅行。
学生通过思考杨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明确自己参加心理拓展活动的目的,这是典型的师生答问式的自主探索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杨老师初步了解了同学们的一些真实的想法,为后面课程的推进收集了有用的信息。
第四,本课的第2个活动“一个不能少”,杨老师主要运用了体验领悟策略。
通过设计一个让组员通过协作站在一块小垫子上的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重要性,在行动中产生了亲近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接着,杨老师又只通过很少的语言干预,让同学们将这种感受抒发出来,产生了充分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杨老师的戏份很少,唱主角的是学生,而收获最大的恰恰也是学生。
最后,在大家的生疏感已经消失了很多的基础上,随着轻快的音乐,杨老师的第3个活动“相约起航”了。
通过上面的活动的铺垫,此时大家已经克服了彼此之间的陌生和紧张感,
能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成员组成了活动小组,并且确定了小组的性质和章程,这可以视为学生在行为上的一种较大的变化。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杨老师也运用了行为训练策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笔者而言,本课安排的活动数量是我所接触过的心理课中最少的,仅仅只有3个。
但是,这3个活动又是非常适当的。
通过合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活动策略,杨老师达到了他本课的目的,即让学生在开篇课中明确自己为什么来上心理课,以及快速熟悉环境、熟悉团队等目的。
因此,活动虽然不多,但是效果非常不错。
活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本课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非常值得我学习,特别提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