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第五课:荨麻疹(瘾疹)中医辨证治疗<主讲人:王萍>【课程摘要】一、何谓荨麻《新华字典》记载:荨麻乃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对生,茎叶生细蛰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
《中国药典》记载荨麻为荨麻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茎四棱状,生蛰毛,其根叶供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等症,在我国各处可见,尤以北方、川贵为多中医文献相关记载《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均有记载“瘾疹”“㾦癗”等, 类似于荨麻疹。
俗名有“风疹块”“风疙瘩” “泛疙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博,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汗出乃愈。
”论述了外感风邪胜,则皮肤出现瘾疹,要用发汗法。
《千金要方》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似人工荨麻疹)。
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
白轸天阴冷即发。
《医宗金鉴》㾦癗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谨避风凉自效。
二、病因病机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和。
平素体弱或久病气血耗伤,血虚受风表虚不固,风邪乘虚所致。
肠胃湿热,蕴结动风,发于皮肤腠理。
三、辨证论治,临床常见四个证型1、风热证;2、风寒证;3、血虚受风证(亦称阴血亏虚证);4、胃肠湿热证。
1、风热证主证:发病急骤,皮疹(风团)鲜红,灼热痒剧,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发热。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消风散组方: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 克,甘草、木通各1.5 克。
功用:养血疏风,清热除湿。
用法:水2 盅,煎8 分,食远服(即空腹服用)。
歌诀: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石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加减:风团鲜红灼热加丹皮、赤芍;口渴加玄参、天花粉;瘙痒重加刺蒺藜、生牡蛎。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荆防方组方:荆芥6 克、防风6 克、僵蚕6 克、双花12 克、牛蒡子9 克、丹皮9 克、浮萍6 克、生地9 克、薄荷4.5 克、黄芩9 克、蝉衣4.5 克、生甘草6 克。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适用: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赵老擅用对药方中对药:荆芥、防风荆芥:芳香疏风邪,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偏入血分。
防风:性善生浮走表,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偏入气分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
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风寒证主证:风团色白,遇冷加重,得暖则缓,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1 两16 铢,芍药、生姜、麻黄各1 两,大枣4 枚,杏仁24 枚。
方中对药:桂枝、麻黄。
桂枝助阳气,麻黄宣肺气,相须为用。
方中对药:桂枝、芍药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本经疏证》: 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麻黄方组方:麻黄3 克、杏仁4.5 克、干姜皮3 克、浮萍3 克、白鲜皮15 克、丹皮9 克、陈皮9克、僵蚕9 克、丹参15 克。
功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适用:慢性荨麻疹偏于风寒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验案分享胡某,男,31 岁,初诊:1964 年7 月11 日。
主诉:全身起风疙瘩14 年,发作3 天。
现病史:全身起风疙瘩14 年,每至春秋即发,阴天加剧,作痒,时隐时现,曾在外院诊为荨麻疹。
服抗过敏药后减轻,停药后复发。
近 3 天全身发冷、瘙痒明显,伴有腹痛,大便溏泻,胸闷,否认寄生虫史。
查体:全身散在粉红色风团,部分融合。
舌淡,苔白。
中医辨证:腠理不固,外感风寒。
治法: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4.5 克、荆芥穗6 克、防风6 克、杏仁泥6 克、白鲜皮12 克、桑白皮6 克、秦艽15 克、金银花21 克、茵陈蒿9 克、丝瓜络9 克,经服34 剂痊愈。
半年随访未复发。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辨证思维(1)、荨麻疹病位在皮毛,与外感风邪有关,由于其起病突然,变化较快,符合中医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
(2)、病位在皮毛,而肺又外合皮毛,肺气失宣,卫外不固,又是发病原因之一。
(3)、赵老灵活运用中医整体思想和脏腑理论,详辨病机,以疏风散寒固表为法,效果理想。
3、血虚受风证(1)、血虚血寒夹瘀证主证:面色淡白无华,皮疹色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舌质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饮子《医宗金鉴》。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各3 克,黄芪、生甘草各1.5 克用法:水2 盅,煎8 分,食远服。
对药:当归、白芍。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两药相配,一动一静,共奏养血理血之效对药:当归、川芎川芎:辛温升散,活血行气,先人称血中气药。
当归配川芎:通达气血,散瘀止痛。
出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血虚受风、表虚不固证病因:阴血不足,表虚不固,感受风寒之邪主证:风团反复发作,色淡,遇风加重,伴自汗、恶风、易感冒。
舌质淡,边有齿痕。
治法: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方药: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
玉屏风散:防风、黄芪各1 两、白术2 两。
方中对药:防风、黄芪、防风,风药中润剂,善祛周身之风邪、黄芪,补气药之长,甘温,补益中气。
两药相配,一补一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中气虚弱,卫表不固,表虚自汗,经常感冒和慢性荨麻疹。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胃肠湿热证主证:风团色红,片大,瘙痒甚,伴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栀子、当归、白芍、大黄、芒硝各5 钱,石膏、黄芩、桔梗各 1 两,甘草 2 两,滑石3 两为末,每服 2 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6 分,温服。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多皮饮组方:地骨皮9 克、五加皮9 克、桑白皮15 克、干姜皮6 克、白鲜皮15 克、丹皮9克、赤苓皮15 克、冬瓜皮15 克、扁豆皮15 克、川槿皮9 克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适用:湿重于热型偏于慢性荨麻疹。
张志礼教授的经验荨麻疹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
“风为百病之长”,可挟寒、挟热,治疗以祛风为主。
遵循“风血同治”“气血同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则,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理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风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
风寒型、血虚、气虚型多见于顽固的慢性荨麻疹,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不宜多用蜈蚣、蛇蜕等表散性虫药,以免病情加重。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小结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我们通过复习中医古籍,了解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学习了老前辈的辨治思维特点等。
治疗荨麻疹的8 个常用处方风热证:消风散、荆防方。
风寒证: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方。
血虚证:当归饮子,卫表不固:玉屏风散。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散丸,多皮饮。
6 个常用对药荆芥防风;桂枝麻黄;桂枝芍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防风黄芪。
责任编辑:曦老师技术支持:索隆本期小编:路飞本期校对:紫苏【温馨提示】:在听会儿中医首页上方搜索框输入“明肤大讲堂”,即可查看本系列全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