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
Dent maize - Z. indentata Sturt.
各论 玉米育种
Waxy maize - Z. ceritina Kulesh. Sweet corn - Z. saccharata Sturt. (syn. rugosa Bonof.)
各论 玉米育种
2. 甜玉米育种 甜玉米主要是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 前者用以作制罐原料,后者多以作鲜穗食用。 选育甜玉米自交系方法: (1).直接引入国外、国内优良甜玉米自 交系,经观察选用优系; (2).用国外、国内甜玉米杂种自交分离 选系或回交选系,组成综合群体再行选系; (3).人工诱导新突变基因等方法。
各论 玉米育种
42 种粒上部为角质胚乳 , 下部为粉质胚乳 5 胚乳由 78% 的支链淀粉 ,22% 直链淀粉组成 51 角质淀粉分布在籽粒四周 , 中间至粒顶为粉质 , 胚乳干时粒顶凹陷 , 呈 马齿状„„ H · H · ·马齿型 (Zea may5indentata) 52 角质胚乳分布在粒的四侧及顶部 , 整个包围着内部的粉质胚乳 , 干时顶 部不凹陷 -H · H · -·硬粒型 (Zea ma3mipzdurata 〉 6 胚乳全部为支链淀粉组成 , 角质与粉质胚乳层次不分 ,' 籽粒呈不透明状 · ·糯质型 (Zea mayssinensis) 编者注 : 半马齿型 (Zea rnays L.semindentata kulestO 可列入表 3-3 中 的 530
玉 米 育 种
各论 玉米育种
一. 玉米生产和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 其总产占世界玉米总产 的 40%以上。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年种植 玉米3亿亩左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 即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 交种、单交种。 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外,还重视特殊品质 杂交种的选育。
返回
各论 玉米育种
二. 传粉特点 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靠风传粉, 一是靠昆虫传粉。在异花授 粉作物中,以雌雄异株的自然异交率为最高, 达 100%,玉米的自然异交率在96% 左右。 总的说来,这类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
返回
各论 玉米育种
三.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与育种特点
各论 玉米育种
(三) 植株性状的遗传
玉米的营养器官在形态上存在着广泛的变异, 这些变异除了由微效多基因体系控制以外,还标 定了70多个基因位点。 玉米植株性别发育也明显受若干基因的支配。 (四)抗病性的遗传 80年代以来,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成 为我国春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而小斑病、 茎腐 病和矮化花叶病则成为夏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其它病害如纹枯病等均有所发展。
各论 玉米育种
2. 栽培玉米种的分类
依据玉米籽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 质,籽粒有无稃壳等性状,可将栽培玉米种分 为9个亚种或类型。即:有稃型 、爆裂型 、 粉质型 、甜质型 、甜粉型 、马齿型 、硬粒 型 、糯质型 、半马齿型 。
各论 玉米育种
1 籽粒包在较长的存壳内 11 籽粒外露 , 存壳极短 2 籽粒加热时有爆裂性 , 果皮坚厚 , 全部为角质胚乳 , 种粒较小 21 籽粒无爆裂性 3 籽粒无爆裂性 , 籽粒无角质胚乳 , 全是粉质淀粉 , 顶 部不凹陷„„粉质型 (Zmmays amyfacea) 31 籽粒有角质 胚乳 4 干时皱缩 , 胚乳多含糖质淀粉 41 种粒几乎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
各论 玉米育种
二. 我国玉米分布、区划与育种目标
(一)我国玉米分布、区划 我国玉米划分为 6 个自然区域(见图) 1 、北方春播玉米区 2、黄淮海平原套复夏播玉米区 3、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 4、南方丘陵玉米区 5、西北灌溉玉米区 6、青藏高原玉米区
中国玉米的分区及命名
返回
各论 玉米育种
(二) 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 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 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 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另 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如高赖氨酸玉米, 高油玉米杂交种,超甜玉米 ,青贮青饲玉米,爆 裂玉米、糯玉米。
各论 玉米育种
2、籽粒色泽的遗传 玉米籽粒的色泽受果皮、糊粉层和淀粉层等三个部分 的影响。 糊粉层,淀粉层(胚乳)均有花粉直感现象,但必须 是父本为显性性状时才能表现出来,若父本为隐性则不能 表现。如黄胚乳×白胚乳的Fl代产生的果穗上即可分离出 黄白粒来。 3、籽粒其他品质性状的遗传 (1)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 油脂主要存于种胚,而 胚乳中含量较少。 (2)玉米油质量: 玉米油质量取决于各类脂肪酸的 相对比例,而各类脂肪酸的含量同样受遗传的控制。对于软 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加性基因效应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各种脂肪酸的含量除了受到多基因体系的控制外,同时还 与某些主效基因的作用有关。
各论 玉米育种
(三)、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
1. 拓宽种质资源培育自交系 我国应用百万亩以上的杂交种,主 要由国内系×国外系和国内系×国内系两类组成,就种植面积来看, 由一个国内系和一个国外系组成的杂交种增加幅度大,从组配杂交种 的方式来看,以国内系和国外系的组配方式为佳。这说明利用地理和 种质基础远缘的材料与国内系组配,易于获得优势强的杂交种。 2. 开拓玉米种质的途径 玉米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栽培种, 利用近缘属、种的种质虽有一定的困难,但从开拓种质工作来看,仍 须继续开发,尤以在 Teosinte (类玉米)和 Trip sacum 属中,要把有 利基因引入玉米的种质。其次,要加强种质基础研究工作采用近代遗 传学的手段,在分子水平上阐明近缘血缘关系,探讨玉米神质的遗传 挎性,以利育种应用。第三,发掘各类种质资源,引入国外新的种质, 以拓宽种质基础。第四,加强群体改良的研究工作,应在战略的高度 上重视改良群体的重要意义,把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很好地结合,使 玉米的种质资源不断拓宽,推出一批又一批的高产、优质、抗性良好 的新组合。第五,建立自交系的发放制度,以电脑档案定期向有关育 种单位通报,质基础研究
我国 80 年代玉米生产上主要利用的骨干自 交系有自 330 、获白、M017 和黄早4。育成的 自交系的种质来源,约有一半是来自于美国,如: M017、C103、B37、B73、B84等;另一半为国内 选系, 如黄早4、获白、自330 、二南 24 等。 但从系谱分析,大部分可追溯到美国的 Lancaster 与 Reid Yellow Dent 种质。其它自 交系则主要来自于我国的旅大红骨、金皇后、唐 山四平头、获嘉白马牙四大种源。因此,我国的 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也是较狭窄的。
各论 玉米育种
异花授粉作物的花器构造与传粉特点
一. 花器构造 异花授粉作物在花器形态上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雄雄异株 (二) 雌雄同株异花 (1、2) (三) 雌雄同花但异熟 (四) 花蕊异型 (五) 自交不亲和
各论 玉米育种
玉 米 雄 花 花 器 构 造
返回
各论 玉米育种
玉 米 雌 花 花 器 构 造
各论 玉米育种
(二) 品质育种 1. 高赖氨酸玉米的育种
(1)、产量与含水量: 高赖氨酸玉米一般产量低, 子粒含水量高 (2)、育种技术: 由于高赖氨酸玉米受隐性单 基因控制,种质材料贫乏,难以获得高配合力的 组合,因此应通过群体改良,不断拓宽种质基础。
各论 玉米育种
高油玉米育种
玉米油育种
优质玉米油育种 甜玉米育种
各论 玉米育种
三.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
(一)、农艺性状的遗传 玉米产量是数量遗传性状,各产量因素也都是数量遗传 性状 。产量因素包括: 1、果穗长度 2、穗粒行数 3、粒重 4、单株果穗数 (二)、籽粒性状的遗传 1、籽粒类型的遗传 玉米籽粒根据其形状、胚乳的质 地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大多呈简单遗传,由一对或两 对基因控制。除普通玉米即马齿型或硬粒型呈显性遗传外, 其他类型均为隐性遗传。 (1)、糯质玉米 (2)、甜质玉米 (3)、粉质玉米
各论 玉米育种
1、对小斑病的抗性遗传
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已确定的有2个即O小种与 T小种。玉米对O小种的抗病性主要表现为多基因 控制的水平抗性,在抗性遗传中, 基因的加性效 应是主要的,显性效应也显著,广义遗传率较高, 垂直抗性也存在。 玉米对T小种的抗病性为水 平抗性,属数量遗传性状,而细胞质抗病性是针 对某个生理小种的,易为新生理小种产生而导致 抗病性的丧失,也表现出垂直抗性。
各论 玉米育种
五.玉米主要目标性状育种
(一)、高产育种 1. 单株穗数
有单穗、双穗和多穗几种类型。生产上主要是单大穗类 型的杂交种,极少数属双穗类型。 今后育种应由单株大穗类型转向以选育单株双穗中大 穗类型的杂交种为主。 2.行粒数、粒重 行粒数取决于穗长,要增加行粒数,必须提高果穗的 长度。玉米籽粒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高产。
各论 玉米育种
目前高产育种中,一般要求杂交种的穗长达 15cm 以 上,穗粒行数 14-18 行,千粒重为 250-350g 之间。
3.株型
紧凑型玉米叶片上冲,叶片匹配合理,受光效率高,对 C02 的同化强度大。适宜密植。通过育种手段,培育紧 凑型玉米杂交种是近年来培育高产杂交种的主要途径之 一。但株型涉及到叶夹角的大小、叶长、叶宽、叶片数、 株高、穗位高、雄花序大小等性状,这些性状都是数量 遗传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各论 玉米育种
(1)普通甜玉米
以su1为基础。在乳熟 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 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 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 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一) 遗传特点 1.异花授粉作物的开放授粉品种群体是一种异质性群体 2.从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其后代要发生 性状分离 3.自交发生衰退,杂交产生优势 (二) 育种特点 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 效果有限 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 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