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30个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这次会议: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B.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参加万隆会议④中美关系正常化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D.②③①④4.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尽管从我的愿望来讲,希望加紧实现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如果时机不成熟,这种愿望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成熟”不包括:A.日本对二战的深刻反思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中日民间交往的推动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5.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也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不结盟政策的提出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6.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
”这次国际会议:A. 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B. 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D. 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依据是: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②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③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④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8.从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使馆、互派大使至今已经有44周年,但是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从建交以来,影响中日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A. 美国态度B. 经贸关系C. 台湾问题D. 历史问题9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C.顺应经济世界多极化的潮流 D.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10.考古发现,刻有被放逐的铁米斯托里名字的陶片有100枚,系14人所刻写,这反映了希腊民主制度的:A.公正性B.局限性C.广泛性D.传承性11.“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A. 民主政治B. 爱国情怀C. 城邦观念D. 公民意识1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A.梭伦改革前 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C.梭伦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1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全体奴隶主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14.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C.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1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B.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16.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选项标志着罗马法律形成完整体系的是: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B.公民法的产生C.自然法的出现D.《民法大全》的颁布17.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C.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D.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18.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C.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1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C.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D.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20.有罗马法学家主张:当对于一个人究竟是自由或者是奴隶的问题无法解决时,一切怀疑都应偏向自由。
下列思想和原则与材料相似的是:A.无罪推定原则 B.不告不理原则C.遗嘱优先的原则 D.注重证据21.“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改革议会制度,中产阶级更多参政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22.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2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其生产方式具有民主特征C.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D.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2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反复较量,最后以一票之差确立了共和制。
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众议员由全国公民选举产生B. 总统由参议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C. 参议院可直接解散众议院D.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25.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D.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26.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C.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D.废除君主立宪制27.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28.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美国联邦宪法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29.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30.下列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美利坚合众国宪法》②英国《权利法案》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④《德意志帝国宪法》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第Ⅱ卷本卷共2个小题(第31小题18分,第32小题22分,共40分)。
31.材料分析题(18分)60年代初,西德已实现经济奇迹,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和改善国际地位,加之中苏分歧公开化,西德上下出现了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呼声。
1964年5月,双方驻瑞士的外交机构就发展两国关系问题首次进行官方接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取得实质性结果。
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西德同苏联、东欧关系逐步正常化,中国与西欧国家建交出现高潮,以基民盟主席施特劳斯为首的西德对苏强硬派一再试探与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西德各界要求同中国建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在野的基民盟要求联邦政府同中国建交,基民盟领导人之一、时任联邦议院外委会主席施罗德提出了访华愿望。
勃兰特政府也向中方发出了愿与中国谈判建交的信息。
1972年7月,施罗德主席应邀访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来访的首位西德重要政治家。
施在与周总理的谈话中表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联邦政府和在野党都主张两国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
乔冠华副外长以外交学会副会长的名义与施罗德主席共同签署内部谅解,声明两国政府都有早日建交的愿望,并商定通过双方驻第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