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 加强
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③ 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积极作用:历史上丞相制度下的丞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利一是参与 最高决策(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行政权。因此丞相参与 国家大事 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 约作用。
明初相权扩大 胡惟庸恣意妄为
妨碍皇权 高度集中
明太祖个人认识到丞相制度的弊 端
材料一:『资料回放教材P16页』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
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
二、内阁的出现
3、内阁的地位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 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措施
A.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B.中央:废宰相 设内阁
皇帝
宰 相 内阁
厂卫
吏、户、礼、兵、刑、工
二、内阁的出现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参与
Hale Waihona Puke 侍机密票 拟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图
问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议一议
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思考: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性质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内阁 内侍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想一想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 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 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 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 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 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 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容易导致皇权因受到威胁而影响国家统 治的稳定,甚至造成政治黑暗和政局动荡。
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弊:加强了皇权,对防止了权臣专权 有利;但是,废除丞相制度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 “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就会造成皇 权旁落,太监乱政的现象。还会加重皇帝处理政事劳累 程度和决策失误率。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 机要,主之议政处。”
顺治帝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南书房
康
熙
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扩大皇权
雍 正
军机处
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
到顶峰
a.目的
b.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
c.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d.特点:简、速、密
宋朝(加强)
地方:加强统治;中期后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 央集权
中央: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元(新发展)
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 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秦朝(形成)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新发展)
皇帝
明清(顶峰)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行中书省
三司 八股取士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 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 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 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 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太极
1658年,顺治帝将内 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 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 负责起草、传达诏书,代 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 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却 没有实权,只相当于皇帝 的私人秘书。
材料二: 『学思之窗教材P17页』 (对明朝废宰相制度)有
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 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 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 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 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秦朝(形成) 地方:郡县制
两汉(巩固) 中央:汉武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隋唐(完善)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请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 强君主专制制度?
朱元璋
废行省 设“三司”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行政
监察
军政
地方权力 过大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史纪事本末》
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吸取元朝相权过大的教训
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④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拉大东西方差距)
中国
西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