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_1.doc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_1.doc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切相关。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
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

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
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

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

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

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

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

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

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

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

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

初读前,可用“直入式”。

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
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

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

”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1]
[2]
[3]
[4]
[5]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