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1)《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2)《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3)《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4)《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5)《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6)《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7)《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8)《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9)《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10)《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11)《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12)《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13)《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4)《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5)《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16)《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17)《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18)《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
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
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
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
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
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
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
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
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愉悦,随之而来的还有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玷污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生活,助长恶俗风气。
网络是一个隐蔽虚拟的交流空间,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平台。
自由的张扬自有其责任的平衡,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受约束的自由,否则被伤害的将是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
权利的行使自有其法治的边界,因为生活中很难享有缺失法治的民主,否则被扰乱的将是全社会的治理秩序。
网络平台的拓展是有边界的,公民话语的表达也是有底线的。
这边界,这底线,就是不能侵夺他人自由和他人权利,不能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在网络立法进程中,如何既规范网络秩序,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又制约权力滥用,防止网络谣言打击的随意扩大?在网络治理行动中,如何既解决法律的缺位,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又预防法律的越位,呵护网络的生存活力?网络自有其活动边界,法律亦有其价值准绳。
“两高”新近出台司法解释,正是意在厘清网络话语表达的法律边界,划定网络公民活动的法律底线,依法、准确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网民的表达权利,保障公民的言论空间。
文明,也意味着表达的建设理性。
我们不是冷眼旁观社会的看客,而是背负生活梦想的行者。
激发发展自由,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政治清明,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权利让渡,也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使命放下。
我们正处于历史转型期,聆听了经济奇迹的赞叹,也平添着社会忧患的意识:矛盾正在积聚,挑战更加严峻,“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不可回避的拷问。
同时,改革的机会之窗已又一次敞开。
如何把握、赢得这难得的机会?我们都是责任者,都是建设者。
在社会大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和政治参与意愿集中迸发之际,网络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蕴。
在各级政府转换管理职能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脚步之时,网络被寄寓着太多的社会期待。
网络承载着,网民也担当着。
网络救助,网络慈善,网络扶贫,在推动公益精神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社会事业全新的运行方式。
网络建言,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在拓展自由表达绿色通道的同时,也有效探索着公众参与政治全新的实现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的能量是多重的。
在破坏、毁弃和建设、创造之间,我们当有清醒的抉择。
舆论监督是必须的,但不能流变于私愤;民意表达是必须的,但不能停滞于民粹。
凝聚、深化个体与社会的互信共识,创造、维护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构建、链接现实与梦想的运行路径,应当成为网络再出发的新的起点。
用开放的心态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维去维护秩序理性,用正义的价值去滋润建设理性。
如是,社会就拥有了新的网络文明,公民就登上了新的成长平台。
《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少复杂局面和棘手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积聚力量。
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思想准备,没有共识,就不会有30年来风云激荡的改革进程:离开共识,我们也很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共识往往与缩小分歧相伴生,与解决问题相伴生,与化解矛盾相伴生。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分歧。
无论是围绕思想解放,还是围绕改革开放,无论是围绕中国道路,还是围绕发展方式,无论是围绕自主创新,还是围绕消化吸收,前前后后都有过争论与分歧。
这些争论和分歧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演变成为发展的障碍和前进的羁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有力表明,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包容之心,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敢的决心,那么再大的分歧和再多的争论都不会失控,都会朝着形成共识的方向转变。
我们应该着力于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声音有合法的表达渠道:我们应该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在不同声音碰撞、交锋、磨合中,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我们必须有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路径,因此新的一轮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今天的改革正在向全面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深化,诸如分配不公、分配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也依然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难点和痛点,因此无论是从改革的自身逻辑,还是从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扣完善。
共识往往与发展预期相并行,与信任信服相伴随,与“最大公约数”相依存。
我们不可忽视这样的矛盾与纠结对凝聚共识的干扰:仇官仇富心态与和谐社会预期、既得利益集团阻力与改革推进预期、公权损害私权与公平正义预期等等。
因此,如何给民众以希望,如何正确引导预期,如何客观理性地表达预期,决定着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街谈巷议舆论场并存的现实使得当前的社会舆论格局更加复杂,加之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处置“敏感”事件上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等问题,导致在部分舆论场中负面情绪堆积,引导舆论难度增大。
因此如何适应舆论场的变化,如何在复杂舆论场中赢得主动,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应对。
在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社会格局中,找到了公众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社会粘合剂、关系稳定阀、发展推进器。
具体而言,延长退休年龄你可以赞同或反对,老有所养却应是共同目标;火灾吞噬的人数你可以怀疑,但及时公开信息、不能造谣传谣却是基本原则:老人跌倒你或许选择袖手旁观,但必须明确的是伸手相救、知恩图报才是社会良知的显现。
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找到这样的“最大公约数”。
共识不是自然生成,共识往往需要破茧而出,需要合力推进。
每一次的发展飞跃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理论突破。
时代呼唤思想解放,改革需要思想解放,它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前进脚步。
对于思想认识之争,既要宽容,又要有底线:对于民主诉求,既要合理引导,又要实践回应:对于文化形态建设,既要强调坚持主流,又应允许百花齐放。
新闻报道在凝聚共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无论何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新闻报道都应牢牢把握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绝不可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似是而非,摇摇摆摆,更要防止个别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影响和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和转型升级“换挡期”,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舆论导向、共识导向,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正确全面地看待消弭分歧、凝聚共识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地看待多元与共识、小众与大众、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凝聚强大共识中,合力推动改革发展。
总之,只有建立共同的社会认知、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利益的博弈不至沦为紊乱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才能充分激发出社会的最大合力,攻坚克难,推动中国巨轮滚滚向前。
《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意义深远。
这不仅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各地还需谨防跑偏。
近年来,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