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1章_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_(1)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1章_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_(1)

(2) 结构计算
计算换热器的主要部件的尺寸,如管子的直径、长 度、根数、壳体的直径,折流板的尺寸和数目,分 程隔板的数目和布置,接管尺寸等。
(3) 流动阻力计算
包括管程和壳程的阻力,为选择泵和风机提供依据 或校核其是否超过允许的数值。 (4) 强度计算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 简单顺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假设: (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qm2、qm1
以及比热容c2, c1是常数; (2)传热系数是常数; (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
可以忽略不计。 下标1、2分别代表热冷流体。 上标1撇和2撇分别代表进出口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在假设的基础上,并已知冷热流体的 进出口温度,现在来看图中微元换热 面dA一段的传热。温差为:
考虑热损失时,
Q1L Q2
ηL—对外热损失系数,取0.97~0.98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2 平均温差
1.2.1 流体的温度分布
右图为流体平行流动时温度分布
上节回顾
➢ 什么是热交换器 在工程中,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 递给其他流体的设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 分类简介: 按传递热量的方法来分:
量之比,R>1,R=1,或者 R<1。
则: 可t1m以,c 表示为P 和 R及
的函数
t1m,c
R
1
t
2
t
2
ln 1 P
1 PR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t2 t1)
为了简化 的计算,引入两辅助参数:
p t2 t2 t1 t2
冷流体的加热度 两种流体的进口温差
温度效率
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热量的比率,其值恒小于1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1 传热方程式
Q KFtm
工艺计算的目的是求换热面积,即
F Q K tm
需要先求出Q,K,Δtm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2 热平衡方程式
如不考虑热损失,则 Q M1 i1 i1 M2 i2 i2
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2冷流体;上标1撇代表 进口,上标2撇代表出口。
第1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0 概述
热(力)计算是换热器设计的基础。 以间壁式换热器为基础介绍换热器的热(力)计 算,其他形式的换热器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性计算 设计新换热器,确定其面积。但同样大小的传热 面积可采用不同的构造尺寸,而不同的构造尺寸 会影响换热系数,故一般与结构计算交叉进行。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对于其它的叉流式换热器,其传热公式中的平均温度的 计算关系式较为复杂,工程上常常采用修正图表来完成 其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具体的做法是:
(a)由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按照逆流方式 计算出相应的对数平均温差;
(b)从修正图表由两个无量纲数查出修正系数
P t2 t2 、R t1 t1
tm
1 A
A 0
t xdAx
1 A
A 0
texp(kAx )dAx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tm
1 A
A 0
texp( kAx )dAx
t exp( kA) -1
(1)
k A
ln
tx t
k Ax
Ax A
ln t kA
t
(2)
t exp(kA)
(3)
t
(2)、(3)代入(1)中
对数平均温差
tm
t ln t
t t
-1
t t ln t
t t ln t
t
t
t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顺流时:
1 1 1 1
qm1c1 q2c2 W 1 W2
0 tx t
表明:热流体从进口到出口方向上,两流体间的温 差总是不断降低的。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逆流时:
1 1 1 1
qm1c1 q2c2 W 1 W2
R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各种流动形式的比较
(1)顺流和逆流是两种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
逆流的 t最m 大,顺流则最小;
(2)顺流时 t1'' ,t2'而' 逆流时, 则t可2 能大于 ,可t见1 ,逆流
布置时的换热最强。
Ti
dq
T
In
dT1
Ti
To
T dq
dT2
ddTTc2
Out
In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7)当R超过线图所表示的范围或者当某些区域的 Ψ值不易读准时,可以用P’和R’查图。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P’和R’的含义为:把热交换器中的两种流体交换后, 即下标1改成冷流体,下标2改成热流体后, 以 P和R以P’和R’表示。
P
t1 t1
t
2
t1
PR
R
t
2
t
2
t1 t1
1 R
f P, R f (PR, 1 )
t m a x
2
t m in
tm,对数
t max tmin ln t max
t m in
算术平均温差相当于温度呈直线变化的情况,因此,总是大于相
同进出口温度下的对数平均温差,当 tmax t时min,两2 者的差别小
于4%;当
tma时x ,tm两in者的1.7差别小于2.3%。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t t1 t2 dt dt1 dt2
t1 t1 dt1 t1
在固体微元面dA内,两种流体的换 热量为:
d kdA t
t2 dt2 t2
t2
对于热流体: 对于冷流体:
1 d qm1c1dt1 dt1 qm1c1 d
1 d qm2c2dt 2 dt2 qm2c2 d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2 热平衡方程式
Q M1c1 t1 t1 M2c2 t2 t2
Mc称为热容,用W表示,则,
Q W1 t1 W2 t2
考虑热损失时,
Q1L Q2
ηL—对外热损失系数,取0.97~0.98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dt
dt1
dt2
1 qm1c1
d kdA t
1 qm2c2
d d 1 1
qm1c1 qm2c2
dt d kdAt
dt kdA
t
tx dt k Ax dA
t t
0
ln
tx t
k Ax
tx texp( kAx )
可见,当地温差随换热面呈指数变化,则沿整个换热面的平
均温差为:
2 复杂布置时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 非混合流与混合流的区别:
以错流为例,带翅片的管束,在管外侧流过的气体 被限制在肋片之间形成各自独立的通道,在垂直于 流动的方向上(横向)不能自由流动,也就不可能 自身进行混合,称该气体为非混合流。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混合流:管子不带翅片,管外的气流可以
在横向自由的随意的运动,称为混合流。但 是管内的流体属于非混合流。
ddTTh1
To
Out
(3) 一台换热器的设计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不仅仅是换热 的强弱。比如,逆流时冷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均出现在换热 器的同一侧,使得该处的壁温特别高,可能对换热器产生 破坏,因此,对于高温换热器,又是需要故意设计成顺流。
其 值为:(推导得出)
两种流体中只有一种横向混合的错流式热交换器,其 值为: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对于某种特定的流动形式,是辅助参数P、R的函

f (P, R)
该函数形式因流动方式而异。
对于只有一种流体有横向混合的错流式热交换器, 可将辅助参数的取法归纳为:
混合流体的温度变化值 P 两流体进口温度的差值
如无相变,则
Q M1
C dt t1
t1 1
M2
C dt t1
t1 2
或 Q M1c1 t1 t1 M2c2 t2 t2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2 热平衡方程式
Q M1c1 t1 t1 M2c2 t2 t2
Mc称为热容,用W表示,则,
Q W1 t1 在相同的流体进出口温度条件下,按逆流工作所需的传热
面积
Fcounte
与按某种流动形式工作所需的传热面积
r
比 Fother 之
值(传热系数相等的条件小),
即:
tm Fcounter
tlm,c
Fother
恒不大于0或≤1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值的求取方法
• 逆流时对数平均温差为 :
(2)P的物理意义:流体2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
的最大温升之比,所以只能小于1
(3)R的物理意义:两种流体的热容量之比
R t1 t1 qm2c2 t2 t2 qm1c1
(4)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查图时需要注意流动的“程”数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5)Ψ值总是小于或者等于1。从Ψ值的大小可以 看得出来某种流动方式在给定的工况下接近逆流的 程度。 (6)Ψ设计中最好使Ψ>0.9 ,若Ψ<0.75就认为不合 理。出于降低壁温的目的,除外。
R t1 t1 t2 t2
热流体的冷却度 冷流体的加热度
W2 W1
热容量比
冷流体的热容量与热流体的热容量之比,其值可以大于1、等于1、 小于1
对于某种特定的流动形式, 是 p 、R 的函数,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