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
每题1分,计20分)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D.概念、范畴、规律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5.认识的本质是()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A.唯我论B.唯心论C.唯理论D.经验论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2.“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1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1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A.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B.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D.必然性为偶然性开辟道路16.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17.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18.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9.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2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的最高理论成就是()A.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论”B.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气”一元论C.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根说”D.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行说”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计10分)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D.具体分析,批判继承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个内核”,这两个内核是()A.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B.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C.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D.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4.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它们是:()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包括()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7.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A.看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B.看事物的外在形式是否新奇C.看事物是否代表发展的方向D.看事物是否符合发展规律,8.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9.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汇D.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0.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有()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C. 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D.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三、判断说明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简要分析。
每题5分,计15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 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1.物质2.规律3.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5.理性认识五、简答题:(每题5分,计20分)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4. 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回答两题以首题计分;计10分)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七、材料说明题(计10分)材料1: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
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6米,海岸线长193公里。
有着良好的天然海港。
依赖于良好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
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材料2:图瓦卢位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全国面积26平方千米,由9个环状珊瑚岛组成。
首都富纳富提。
2001年11月15日,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发布消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侵袭岛国的最大巨浪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点只有4.5米。
大洋洲的岛国图瓦卢的1.1万居民被迫已于2002年搬入新西兰。
问题:1.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作用?(5分)2.材料2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5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
每题1分,计20分。
选错一个扣1分)1.B 2.A 3.A 4.C 5.C 6.D 7.D 8.A 9.B 10.C11.D 12.A 13.A 14.B 15.B 16.B 17.C 18.C 19.C 20.A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计10分。
选错一个扣1分)1.CD 2.BC 3.AB 4.BC 5.AB 6.AB 7.CD 8.CD 9.BD 10.AB三、判断说明题:(每题5分,计15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
(2分)因为从其反映基础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内容看,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不是直观地反映,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具有选择性,也有创造性,是能动的反映。
(3分)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错误。
(2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既具有其本质,也具有其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
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即使是偶然的、零碎地、稍纵即逝的现象也要表现本质;没有纯粹的本质和纯粹的现象。
(3分)3. 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错误。
(2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不一定就是真理。
(3分)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5分)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5分)2. 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分)3.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1.5分)即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1.5分)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1.5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它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
(1.5分)5.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1.5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1.5分)五、简答题:(每题5分,计20分)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5分)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把哲学理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5分)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5分)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分)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