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先读读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用哪种方法概括最合适。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的人。
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
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
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
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例3.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③鲁迅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献身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三十年,始终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chuò)。
④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⑤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⑥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分析句①,理想是什么?阶梯又是什么?合起来其实句①说的是指:达到理想的方式就是要珍惜时间,后面的②③④⑤⑥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或是引用名言佐证,或是举例说明,总之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句①正是本段的中心句。
置于段首,明显起着统率和确定基调的作用。
找中心句。
1.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②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③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④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句①告诉我们,作者要写人,写人的性格,从句①可以看出这个人性格和善,温柔。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用了一件事情来说明,好象要打,结果还是没打,对应句①中的“从不”二字。
因此,句①是中心句。
2.①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
②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③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zhì)。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句①说了“有了鸟,树就显得生动。
”“生动”二字如何体现?从句②来看,作者写了鸟的舞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从句③来看,作者写了鸟的歌唱,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无论是作用于视觉还是听觉,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因为有鸟,树就显得格外生动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
3.①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们浓郁的芳香外,还能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
③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把句①的句意紧缩下来,也就是说不管是戴花,种花还是养花,都是为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美就藏在花中。
而句②中写“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美,可见花代表着美,花含着美。
句①加上句②的句意等于句③的意思,而句③能够总括句①和句②的内容,所以,句③为本段的中心句。
4. ①电影大师卓别林说过:“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
”②信仰的力量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情感,并鞭策人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地探索、进击。
③我国历史上遵崇恪(kè)守信仰的人物更是多不胜数。
④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他在就义前写了这样的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⑤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chún)就义前赋诗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⑥方志敏烈士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与“理想的阶梯”类似,都是举例来说理,不同之处是在于,句①是个引子,引出了要说理的内容,句③④⑤⑥都是进一步举例来说明信仰的力量对人的作用。
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少见的“分——总——分”关系,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绝对的根据位置来判断中心句。
5.①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
②海洋的平均深度是三千八百米。
③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八百四十米。
④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二千四百四十米。
⑤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纳海沟,最大深度是一万一千零三十四米。
⑥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⑦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玛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二千多米!⑧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我们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作者是要写“海洋的大和深的特点”还是“海洋比地大,比山高”,毫无疑问,应该是前者,因为无论是列数字,还是作比较都是为了说明“海洋大和深的特点”,所以在句①中就已经能够总括全段的主要意思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三、【挑战自我】1. ①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②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③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句①说了语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句②是举例来说明句①的内容,句③是进一步来说明语言除了随时间变化之外,还可能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就本段内容来看,毫无疑问,句①是中心句。
2. ①黄桷(jué)树枝繁叶茂,带给炎热季节的山城一片浓萌,一份凉意。
②即使阴雨霏霏的冬天,满城的绿叶也不会零落,仍是一副傲寒凌霜的姿态。
③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斗士,从没有卸下盔甲的日子。
④据说黄桷树也在年年长出芽叶,悄悄换下旧装,但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从来不争张扬。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
句②句③用了假设也是为了说明在其他情况下,黄桷树始终是枝繁叶茂的这一特点。
句④则用“据说”二字来进一步来强调黄桷树的特点。
所以,句①就可以总括本段的段意了。
3. ①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③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⑥至于青菜、白菜、扁粗,毛粗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⑦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⑧青菜摊子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⑨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出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⑩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句③是中心句,句①句②是一个引子,引出了句③中作者的喜好,而句④⑤两句说明了北平的花多,句⑥⑦⑧举例说明了北平的菜多,句⑨⑩则是说明了北平的果子多。
这后面是一个总说与分述的关系。
4.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shèn);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máo),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yōng)肿的根。
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样。
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这段文字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引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从③句开始至第⑦句分别支撑、解释②句。
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
可见第②句即是本段的中心句。
5.①大概是因为古来文人因袭之风大盛罢,所以较进步的文艺批评家都赞美“自成一家”的“独创”。
②然而此种赞美也只限于文艺的形式方面,小自用字练句,大至所谓“风格”。
③至于思想方面的“独到”,就受到大大的限制了。
④倘若尚不离乎“中庸之道”,那批评就是“好与人立异”,这已经是褒少贬多的口气;倘若跳出“中庸之道”的圈子,那批评就会说它是“怪癖”,而且意在“惊骇世俗”了。
⑤最后一着,是把“离经叛道”的罪状加于思想上太“独到”的人们。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分析:在表达方式相同的语段中,中心句分布在文段中的首尾或中间。
多种表达方式混用的语段,中心句往往是议论、抒情性强的语句。
而真正要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析每一句话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或指认或概括或选择。
就例1来说,属于对文中中心语句的指认提取,细看文段,一共五句话,1、2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要表达的意思是“批评家只赞扬形式上的独创”,目的是在于引出第3句,对思想上的独创却受到了大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