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传统美食周村烧饼

山东传统美食周村烧饼

龙源期刊网
山东传统美食周村烧饼
作者:徐艳文
来源:《烹调知识》2017年第11期
周村烧饼是山东淄博传统美食之一,因产于周村而得名。

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针孔罗列,薄似秋叶,入口一嚼即碎,酥脆异常,深受人们喜爱。

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至今已有1 800多年历史。

周村人自古善养蚕桑,亦是丝绸重镇,所产丝绸经陆路或商船沿丝绸之路销往中亚地区,也带来了异域文化,其中就包括胡饼。

早在汉代,就有卖胡饼的商贩来到周村。

胡饼很厚,形如圆鼓,两面粘有芝麻,当地的饼店师傅结合焦饼的做法加以改进,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烧饼。

不过,大酥烧饼还不是周村烧饼,只是它的雏形。

真正的周村烧饼,是当时一位叫郭云龙的先生在一种马蹄形烧饼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清光绪年间,郭云龙来到周村当烧饼学徒,艺成之后在鱼店街开办了“聚合斋”烧饼铺。

有一次,当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请他喝茶,并拿出京城福顺老店制作的点心“面薄脆”让他品尝。

这种薄薄的点心烤得微黄,吃起来比大酥烧饼更加酥脆。

郭云龙深受启发,便试制起来,果然受到欢迎。

于是,推而广之。

后来胶济铁路建成,周村成为东西南北旅客来往集散之地,周村烧饼因携带方便颇受欢迎。

1880年,“聚合斋”烧饼店首先采用纸包装,这种印花方纸既美观又便于携带,且久藏不变质。

清末时期,皇家屡次调周村烧饼进贡,当时因经营绸缎而闻名的著名商号八大祥,也专门定购周村烧饼发往埠外作为馈赠品,周村烧饼因此名扬天下。

周村烧饼有咸、甜两种味道,甜的香甜可口、久食不厌,回味悠久;咸的可开食欲,令人不忍释手。

若细分,有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

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全过程分为八步。

首先在选料上,精选强筋面粉、粒大饱满的芝麻和优质蔗糖。

其次,把水和面粉混和在一起时,必须用70℃左右的温水。

接下来,分坯动作要快,料坯大小适中,并保持基本一致。

接着抓起一块面坯,用手揉捏,顺势揪下指肚般大小的剂子,在手心揉炼加工,增加韧性。

最后,将剂子揉成球状,整齐地排列在面板上。

为防止剂子干燥,须在剂子上盖一层塑料膜。

制好剂子后,将剂子制成生饼坯。

方法是取出一块剂子,放在延盘上,用手压扁,接着沾水,抹在剂子的表面,然后翻转,再用手压住剂子迅速旋转,使剂子的面积由内向外延伸,当面皮呈透明状时,生饼坯子就加工好了。

剂子延展时,旋转要快,用力要均匀,手指由中心向外逐步扩展。

合格的生饼坯子要求薄如蝉翼、饼面完整、略呈圆形。

拥有娴熟技巧的大师,只见他手持面剂,漫不经心,双目似闭非闭,右手旋饼,饼如飞轮,转眼之间,一只只似乒乓球大小的面团儿便变成了薄如蝉翼的生饼坯。

接下来是着麻,盛放芝麻的容器,叫做晃斗,每次开工之前,先将芝麻装在斗盆里,用勺子将芝麻均匀地撒入晃斗,然后双手端平,前后晃动,使芝麻在斗内平整分布,厚度均匀。

着麻时,双手轻夹生饼,让沾水的一面朝下,然后轻轻一放,一触即可。

烧饼着麻要铺放匀实,避免打褶起皱。

在完成几个生饼的着麻之后,晃斗内的芝麻要重新铺匀,芝麻数量不足时,及时添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