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
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
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想,教育价值观是否遵从教育自然规律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
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
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
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
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另外,15岁(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
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
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
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
中国的教育观念以授受教育观为主。
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
但是这样的教育体系和方式无意识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破坏了那种宽松的环境,强迫学生从小学开始泡在深深的题海中直至高中毕业,捻灭了儿童心智自然发育的这个最重要的过程。
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反而心力疲惫,学习兴趣减少,所以把很多的时间都花到谈情说爱打麻将上,完全走了一个反自然规律的路子。
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
自治式教育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人,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当然学习者的自治,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的主导,教师除被看作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善于诱导和帮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西方国家倡导的自治式教育,知识的继承性不如我们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不如我们好,在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不如我们扎实,然而,西方国家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例最高,这不能不说,开放的自治式教育具有培养尖端型创造人才的优越性。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多是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沿袭苏联教育模式,按计划经济培养人才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升学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按学生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
一类学校压力很大,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名列前茅的牌子会被摘掉,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在经费、设备、教师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
以保证培养出拔尖的学生。
二类学校抱着一线希望,不顾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把差生拒之校门外,眼睛只盯着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致使部分学有专长而应考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至于三类学校,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英才教育把我国教育推向了恶性循环的轨道,培养人才的路越走越窄。
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加上多年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投入和良性循环,“通才”教育便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
而在有些国家,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是相互结合的,比例的分配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父母总是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有的孩子从娃娃时候起,父母就教他认数识字,三、四岁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满足于会背书,只要求能吃苦,只希望考试分数高,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那种苦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且也是有害的。
有的时候,苦读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学得轻松、愉快、自在。
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活学而不枯燥,适用而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它所带来的结果,则是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它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
其实西方教育也没有什么高妙之处,只不过比较顺从客观规律而已。
中国教育系统无视这种客观规律,即有主观决策的错误,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人多学校少)。
现实一时无法改变,但人们至少可以在主观决策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有效地减少偏差的程度和确定未来
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国的初级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楼之中,把歪了中国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误导亿万炎黄子弟。
总而言之,科学是有关自然的学问。
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才是最佳的途径。
把科学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门“手艺”,在教育中违反自然规律进行高压强制灌输,用“学手艺”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是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
它可以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学首创能力的世界级科学家来让中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独领风骚,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