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如生产函数模拟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法、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等。
一般根据C-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 + β×L其中Y为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A为科技的年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通常假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α、β为一常数,并且α+β=1,即规模效应不变。
令E=A/Y ×100%,即为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科技进步速率方程可导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一般公式:
E=1-(α×K)/Y-(β×L)/Y
根据测算,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现已达到80%左右。
1.什么是国家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
国家竞争力评价是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国际竞争力评价有八大要素和四大要素两种体系,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适合发达国家,主要包括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
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至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芬兰、美国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中国排在第46位。
《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位。
据《世界竞争力年鉴》(简称《洛桑年鉴》,是国际上针对主要国家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后发布的最具权威的年度报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一期)显示: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第24位~第26位之间徘徊,2003年曾一度降到第29位。
2004年的排名是第24位。
1.什么是研究开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研究开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指即研究开发活动
的全部实际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当用于地区时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发展方式和经济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
依据普适性的一般规律,研发经费占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到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
目前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研发经费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
以2002年为例,日本和美国分别为3.35%和2.79%,瑞典和芬兰均超过3%。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3%增加到2%,平均每年增加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