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金湖主要动植物简介植物部分1枫香,拉丁名Liquidamba formosana Hance,金缕梅科枫香属。
又名枫香树,为金缕梅科落叶乔木植物,生于海拔220-2000米之丘陵及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幼树稍耐阴,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涝。
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
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
2垂柳,拉丁名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柳属。
的植物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
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垂柳也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行道树,观赏价值较高,成本低廉,深受各地绿化喜爱。
江苏沭阳长美花卉,浙江湖州,安徽,黑龙江都有垂柳基地。
柳科柳属落叶乔木,高达18m,胸径1m,树冠倒广卵形。
小枝细长下垂,淡黄褐色。
3金丝垂柳,拉丁名Salix X aureo-pendula ,杨柳科柳属。
落叶乔木;金丝垂柳生长速度快,枝条自然下垂,树形优美。
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树冠长卵圆形或卵圆形,枝条细长下垂。
金丝垂柳生长迅速,是速生树种。
4中山杉,拉丁名Ascendens mucronatum,松杉目杉科落羽杉属。
树干挺直,树形美观,树叶绿色期长。
中山杉为半常绿高大乔木,树干挺拔、树型优美,是原产北美落羽杉属落羽杉、池杉、墨西哥杉3个树种的优良种间杂交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园经多年试验研究后选育而成。
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
5乌桕,拉丁名Sapium sebiferum Roxb.,大戟科乌桕属。
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种子黑色含油,圆球形,外被白色蜡质假种皮,可制油漆,假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
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
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6水杉,拉丁名M.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杉科水杉属。
落叶乔木,杉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
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
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武汉市将水杉列为市树。
7江南桤木,拉丁名Alnus trabeculosa,桦木科赤杨属。
适于公园、庭园的低湿地庭荫树;或作混交植片林,风景林;或作防护林,公路绿化,河难绿化等,可固土护岸,改良土壤。
桤木木材供家具、胶合板用。
树皮果序制拷胶,叶片嫩芽入药。
叶肥田。
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多生于河滩低湿地。
根系发达有根瘤,固氮能力强,速生。
8枫杨,拉丁名P.stenopteraC.DC.胡桃科枫杨属。
落叶乔木,又名麻柳、水麻柳、元宝树。
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扁球形;中国约7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
枫杨树冠宽广,枝叶茂密,生长迅速,是种常见的庭荫树和防护树种。
抗风耐火,对二氧化硫和氯气抗性较强。
不耐修剪,不耐移植。
深根性,萌蘖力强。
叶片有毒,鱼池附近不宜栽植。
9水蕨,拉丁名CeratopterisBrongn.水蕨科水蕨属。
中国境内现状:易危(VU)。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常生于池塘、水沟或水田中,亦能在潮湿地上生长。
性喜阳亦耐半阴,水稻土和中性、微酸性园土均适生。
孢子自育力很强,一旦栽培2年后就繁衍不绝。
如旱生栽植则要求半阴的湿润环境。
原产地台湾、中国华南、日本、冲绳、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地区。
10野大豆,拉丁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科大豆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
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保护植物。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
野大豆分布在中国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喜水耐湿,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
11野菱,拉丁名:Trapa incisa var. Sieb.,千屈菜科菱属。
四角刻叶菱的变种。
分布在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喜阳光,抗寒力强。
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很强,耐水湿干旱,喜深厚、肥沃、疏松。
12荷花,拉丁名Nelumbo nucifera,睡莲科莲属。
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13板栗,拉丁名Castanea mollissima,壳斗科栗属。
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14榆树,拉丁名Ulmus pumila.,榆科榆属。
落叶乔木,高达25米。
树干直立,枝多开展,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
树皮深灰色,粗糙,不规则纵裂。
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缘多重锯齿。
花两性,早春先叶开花或花叶同放,紫褐色,聚伞花序簇生,味道甜美,可生食或者蒸食。
翅果近圆形,顶端有凹缺。
15朴(pò)树,拉丁名Celtis tetrandra,榆科朴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光滑不开裂,枝条平展。
当年生小枝密生毛。
叶质较厚,阔卵形或圆形,中上部边缘有锯齿;三出脉,侧脉在六对以下,不直达叶缘,叶面无毛,叶脉沿背疏生短柔毛。
园林朴树主产地在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
16石竹,拉丁名:Dianthus chinensis,石竹科石竹属。
又称石菊、绣竹、常夏、日暮草、瞿麦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石竹因其茎具节,膨大似竹,故名。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等地,生长于海拔10米至2,7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草原及山坡草地,已作为观赏植物由人工在世界范围内引种广泛栽培,已培育出大量栽培种。
17荞麦,拉丁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蓼科荞麦属。
别名乌麦、甜荞、三角麦。
秋季主要蜜源植物。
古代称莜麦,部分少数民族称“额”。
蓼科。
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红褐色。
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
叶片近三角形,全缘。
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
18山胡椒,拉丁名Lindera glauca,樟科木姜子属。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6米。
生于丘陵、山坡的灌木丛或疏林中。
树皮灰白色,嫩枝带红色。
单叶互生,阔椭圆形至倒卵形,全缘,下面粉白色,密生灰色细毛。
伞形花序腋生,花黄色。
核果球形,成熟时黑色。
夏、秋采叶,秋采果,根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中国南部及山东、陕西各省均有分布。
19柘树,拉丁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桑科拓属。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刺长5—30毫米。
叶卵形或倒卵形,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
花排列成头状花序。
20乌药,拉丁名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樟科山胡椒属。
别名:鳑魮树(本草纲目),铜钱树(浙江、江西),天台乌药、斑皮柴(浙江),白背树、鲫鱼姜、细叶樟、土木香(江西),白叶子树(广东),香叶子(浙江)。
用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21构树,拉丁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科构树属。
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长8 - 20厘米,宽6 - 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 - 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
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味甜。
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
22地肤,拉丁名Kochia scoparia (L.) Schrad.,藜科地肤属。
一年生直立草本花卉,茎分支很多,叶子线状披针形,穗状花序,开红褐色小花。
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
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作扫帚,通称扫帚菜。
喜阳光,喜温暖,不耐寒。
主要是集中在我国广泛栽培。
23金线草,拉丁名:Rubia membranacea,茜草科茜草属。
金线草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生于山地林缘、路旁阴湿处。
药用为蓼科植物金线草的全草。
功能有: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止血,散瘀。
主治:风湿骨痛,胃痛,咳血,吐血,便血,血崩,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
24天葵,拉丁名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毛茛科天葵属。
别名紫背天葵。
高15~40厘米,块根灰黑色,略呈纺锤形或椭圆形。
块根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作用,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痈肿、瘰疬、小便不利等症;全草又作土农药。
25槐叶苹,拉丁名Salvinianatans,槐叶苹科槐叶苹属。
小型漂浮植物。
茎细长而横走,被褐色节状毛。
三叶轮生,上面二叶漂浮水面,形如槐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4厘米,宽5-8毫米,顶端钝圆,基部圆形或稍呈心形。
26鸡桑,拉丁名Morus australis,桑科桑属。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叶纸质,卵形,长3—9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两面无毛或背面脉上有柔毛;花单性,雄花序长1.5—2厘米,外有毛,雄蕊突出,雌花序长0.5—1厘米,外有毛;果长1—1.5厘米,成熟时红色至近黑色;花期春季,果期春夏季。
27檫木,拉丁名,Sassafras tzumu樟科檫木属。
也名檫树,为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
檫木属除本种外,还有美洲檫木和台湾檫木两种。
树高可达35米,胸径1.3米。
树干圆满通直。
树皮深灰色,纵裂。
叶互生,全缘或2~3裂。
羽状脉;叶柄细长。
花两性,花药4室。
核果呈紫黑色或蓝黑色。
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微、江苏、四川、贵州、广东和广西。
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
28马兜铃,拉丁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别名水马香果、蛇参果、三角草、秋木香罐,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
马兜铃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
其根、茎、果实都称马兜铃,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