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2、病因:局部长期刺激(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 3、临床表现:棘层内疱,棘层松解 常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液化常见于良性类天疱、多形渗出性红斑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仍有血,出血。

患病率:10.47%部 位:颊舌粘膜最多见;底,舌腹,舌侧缘为高危险区 性 别:男:女=13.5:1 分 型:均质型 :白色,平坦,起皱波纹状,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非均质型:夹杂疣状,结节,溃疡,红斑4、白斑的病理变化单纯增生 疣状增生⑴ 过度正角化或(和)过度不全角化 ⑴ 上皮表层高低不平呈乳头状或刺状增生 ⑵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⑵ 表面过度角化⑶ 基底层清晰 ⑶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⑷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 ⑷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疣状白斑上皮异常增生(癌变率增高) 特殊部位非均质型危险度高,活检确定是否癌变 重度异常上皮增生(原位癌) 非均质-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二、红斑(P211)癌前病变1、定义: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2、临床表现:年 龄:41~50岁最多见 性 别:男性多见部 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舌腹较多见 分 类:①均质型-软,鲜红,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表面。

②间杂型-红白相间,红斑区可不规则,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

③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粘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结节,呈桑葚状,红色或白色。

3、红斑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皮萎缩、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①这里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②比白斑少见,但组织学上恶性所占比例高三、扁平苔藓(P213)1、定义: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粘膜病长期认为是良性病变,有关癌变报道增多;存在潜在恶变可能,其是对糜烂型、溃疡型以及萎缩型。

2、病因:不明3、临床表现:患病率:0.5%年龄:40~49岁好发性别:女性多见部位:颊(多见)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表征: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舌部: 浅白色斑块,似粘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皮肤: 中心凹陷的角形扁平丘疹,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4、病理变化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基底层:液化变性,形成皮下疱;上皮钉图呈锯齿状;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细胞凋亡的产物)上皮钉突锯齿状;基底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P215)1、定义:为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六个亚型。

为皮肤粘膜病,很少累及内脏器官,预后良好(最轻的亚型)。

2、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3、临床表现:性别:女性多见年龄:壮年体征:⑴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

鲜红色斑,覆盖白色鳞屑,角质栓塞。

⑵唇颊粘膜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结痂。

⑶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4、病理改变⑴、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角质栓塞;⑵、粒层:明显;⑶、棘层:萎缩变薄,部分增生,钉突伸长;⑷、基层:变性液化;⑸、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P220)1、定义:为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在口腔粘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2、分类: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3、病因:不明4、临床表现:年龄: 10~30岁性别:女性多见部位:唇,舌,颊,牙龈,口底体征:充血红斑-中央浅溃疡,圆-椭圆形,疼痛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最常见,占80%,溃疡相对小、而且可多发,常见于唇、颊和舌粘膜,可有诱因。

如消化不良、精神因素、饮食、睡眠、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疲劳等引起。

发病的周期为10天,预后可不留瘢痕.复发性阿弗它溃疡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特点:面积很大,持续数月以上,而且愈合后可留有较大的疤痕。

如治疗不成功,可造成组织的变形和破坏。

5、病理改变⑴、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破溃-溃疡,假膜覆盖;⑵、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玻璃样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腔闭塞,淋巴细胞为主。

疱疹样溃疡⑴、特点:不是疱疹病毒引起的。

溃疡面小而且非常疼痛,有时几个溃疡融合成一个大的溃疡。

每次发作通常都有许多个溃疡,有时可达50-——100个。

发病性别:女性〉男性(2.6:1) 好发年龄:20—29岁⑵、好法部位:舌尖、舌侧缘、口底。

六、疱疹性口炎(P223单纯性疱疹)1、定义:是口腔病毒最常见的一种,通常病毒藏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发作;如感冒、肺炎等常伴此病2、病因: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 )所引起。

3、分类:发生在唇部———称唇疱疹(见于成人)发生在口腔粘膜———疱疹性口炎(见于儿童)4、临床表现:痒、刺痛或烧灼感—粘膜充血水肿——出现疱疹—破溃、溃疡、结痂5、病理改变:⑴、上皮内疱形成⑵、上皮细胞呈气球变形,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病毒包涵体)。

⑶、结缔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七、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1、致病菌:属于真菌类感染2、易感人群:新生儿、老人、体质极差的病人3、易感染的部位:皮肤、粘膜(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病)4、临床分类及特点:①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又称雪口或鹅口疮)特征:颊、舌、腭及口角粘膜上形成乳白色绒状斑膜,强行撕下可出血,很快长出新的 ②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白斑型念珠菌病) 特征:可存很多年有时伴有皮肤念珠菌病 ③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托牙性口炎)特征:为义齿承受压力区又有弥漫的炎症,常伴有口角炎重度消耗性疾病、 长期滥用抗生素、 长期用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等④肉芽肿性念珠菌病5、病理变化:①假膜形成:粘膜上皮组织变性、坏死、脱落加上细菌和渗出物(纤维素为主).②上皮表层过度不全角化,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延长甚至上皮异常增殖.③涂片检查:可见菌丝第三节、艾滋病的口腔表现1、致病因: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导致。

2、人群:从婴幼儿至成年人,均可发生口腔损害3、艾滋病的口腔表征⑴口腔念珠菌病在口腔损害中最为常见,是HIV 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患病率可达11—96%。

常常是HIV 感染的最初表现。

分红斑型和假膜性两种类型,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

有人认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状白斑可作为艾滋病的预测性指标。

⑵口腔毛状白斑毛状白斑是位于舌两侧边缘的白色或灰色病变。

毛状白斑在HIV 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仅次于念珠菌病的口腔表征。

它也是HIV 相关疾病的标志,几乎仅见于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异性,具有预测发生艾滋病和诊断HIV 感染的价值,对HIV 的诊断率甚至可达95%。

因此对毛状白斑的出现应予以高度重视。

⑶口腔毛状粘膜白斑HIV 牙周病表现为牙根发炎,牙根溃疡,牙根坏死以及牙齿松动,并可出现牙根出血疼痛和恶臭等症状。

据报道,HIV 感染或艾滋病患者,19—29%有牙周炎。

⑷口腔卡波西肉瘤卡波济肉瘤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肿块,有或无溃疡,见于上腭和牙根。

卡波济肉瘤在一般人群中很罕见,大量出现于艾滋病危险人群中。

在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中,卡波济肉瘤的患病率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HIV 牙龈炎;HIV 牙周炎口腔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