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

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

病案分析一肺炎喘嗽1.定义: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临床主要特征。

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

2.病例:患儿,女,4岁,2010年12月30日就诊。

患儿于2010年10月底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静点药物治疗1周(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症状好转后未再治疗。

停止治疗三天后咳嗽较前略重,咯痰不利,遂在当地诊所口服中汤药治疗一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间断发热,随后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并住院治疗18天,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周因受凉后咳嗽再次加重,咯痰不利,伴发热,为进一步诊治,于2010年12月28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住院。

入院证见:咳嗽,呈阵发性呛咳,间断发热,给予退热药后热可退,咯少量白稀痰,喉中痰鸣,无口渴,纳差,大便干,小便调。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右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腹(—)。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胸片示:右下肺纹理增粗;支气管肺炎。

3.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

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感冒、咳嗽等疾病转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

小儿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司,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清宣肃降功能失职,以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证候,发为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外感风邪、内蕴痰虫,导致肺气闭塞是本病的主要机理,痰热是其病理产物。

本病多见于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

本病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者,小婴儿或新生儿患此病,也多致危重,须特别留心。

4、辩证分析:肺主皮毛,风寒之邪外侵,由皮毛而入,寒邪犯表,肺卫失宣,产生风寒表证,故见无汗,咯痰白稀等表证;寒邪束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其气上逆,则致呛咳气急;肺主气功能失职,水液输化无权,凝而为痰,则见痰涎色白而清稀。

舌苔脉与证相符。

5.诊断:中医诊断:肺炎喘嗽风寒闭肺6.辨证要点: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

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

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7.治则治法: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治以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8.李遇春专家方:紫草6g 百部4g 地骨皮6g 芦根10g 炙桑白皮4g 杏仁4g 陈皮5g 黄芩4g 炒莱菔子4g 炒苏子4g(打)甘草3g三剂,水煎200m l,一日一剂。

9.方解:本方系华盖散合泻白散加减。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宣肺解表,祛痰止咳)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本方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之素质,兼顾肺为娇脏。

方取桑白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寒,防其过寒伤正。

炙桑白皮—主入肺经,蜜炙去其寒性,辅以润肺,更宜于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杏仁—苦、微温,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地骨皮—入肺,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与桑白皮配伍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紫草—现代研究表明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百部—苦、微温,润肺止咳;芦根—味甘,清热生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莱菔子—辛、甘、平,炒用消食开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炒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助莱菔子化痰消食;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10.历代医家论述:1)肺炎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首先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是对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时所立的病名,即是指继发于麻疹的肺炎。

2)对于小儿肺炎病证的认识和记载,却可追朔至很早的古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

这段描述不但较明确地记载了病证表现,而且谈到了辨脉预后的方法,与今日肺炎临床十分相似。

3)《内经》中还论及“肺风”、“肺病”,《金匮》中论及“肺胀”、“咳逆上气”等病证,对于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宋以后的儿科方书,将肺炎证治归于喘嗽门,至明代,认识更为明确,秦景迁《幼科金针》提出了“肺风痰嗽”的病名,书曰:“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惟月内芽儿犯此,搐鼻不嚏者不治,不哭不乳者不治。

”不但对小儿肺炎的发病和症状描述得十分确切,而且还谈到新生儿肺炎的预后。

5)对于小儿暴喘性肺炎,在当时还提出了“马脾风”等的病名,如寇平《全幼心鉴》云:“胸高气促,肺脏喘急,二胁掀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神气闷乱,痰涎潮塞,称之为马脾风”。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对“马脾风”作了专门的阐述。

6)随着温病的发展,对小儿肺炎证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了“风温肺病”的认识,他说:“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

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对小儿肺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8)《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11.一般治疗:1)加强护理:室内空气宜新鲜、流通,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约60%,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经常翻身以减少肺瘀血。

2)营养:应供给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及适量液体,尽量不改变原有喂养方法,少食多餐,重症不能进食者,宜恰当地静脉输液。

3)病原治疗:a抗生素;b抗病毒药物;c 对症治疗: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退烧;12.预防: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3.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案分析二过敏性紫癜1.定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病例:患儿,女,9岁,就诊于2010年9月30日。

患儿于2010年9月20日突然出现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鲜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有痒感。

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大便干燥。

于2010年9月22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住院,入院症见: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

现给予双密达莫25mg,3/日,口服,山莨菪碱5m g,3/日,口服,芦丁20mg,3/日,口服。

入院查体:咽部充血,心肺(—),双下肢伸侧可见对称性瘀斑瘀点,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尿常规示:尿潜血2+。

3.病因病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热灼络脉迫血妄行则紫癜散布、便血尿血,病久者又因气不摄血、阴虚内热,反复发作。

其病总在血分,又因离经之血不能速散,则形成瘀血。

本病急性期多为阳证、实证,病机重在血热、血瘀;病久者则转阴证、虚证。

病机不离气虚、阴虚。

患儿饮食不节,加之邪热由表入里,内生蕴热,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液渗于肌肤,则紫癜布发;下伤膀胱血络,则尿血;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故见大便干燥;外邪由口鼻而入,侵犯咽喉,故见咽红。

舌红苔黄燥,脉数皆为热相。

4.诊断:中医诊断: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5.辨证要点:本病辩证应首先辨清标本虚实。

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证;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证。

又可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以及伴随症状辨轻重。

一般仅有紫癜者病情较轻;除皮肤瘀点、瘀斑外,伴有尿血、便血、颅内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气随血脱者,病情较重。

6.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7.李遇春专家方:水牛角10g 茜草5g 花粉6g 当归10g 丹皮6g 生黄芪10g 生地15g 黄柏5g 川牛膝6g 地榆6g 紫草6g 赤芍6g 生甘草5g三剂,水煎200m l,一日一剂。

8.方解: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治证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

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

”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中水牛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地榆凉血止血,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三者同起凉血止血之效。

恐其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辅以花粉清热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使之化生有源;黄芪补气益胃固表,加强脾之固摄功效,使血不外溢。

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降火止血,以消血之妄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纵观全方,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辅以化生之源。

9.历代医家论述:1)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

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

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

2)《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