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设问建议:你的时代是如何过米线节的?
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二、搜集整合资料(4.14-4.19)
1、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查找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形成计划书、ppt,过程中有问题及时询问老师。
2、4.19日(周四晚自习),将形成的计划书、ppt交给老师,老师与组长交谈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计划书内容应包括:展示内容、展示设计和任务分配名单。
除了搜集资料的过程,如何更真切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节日的变化发展和文化意义?在此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
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祖父母辈4人,父母辈3位,同学3位。
问题设计:1.你是如何过米线节的?
2.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通过不同年级人群的回答,归纳出米线节习俗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更大的意义。
(形式多样化,例如:可朗诵、演唱或弹奏《水调歌头》)
二组:春节组——传统节日的传承
1分队:节日起源(相关传说)。
2分队:节日活动、节日习俗。
对比古今春节活动、习俗的差异。
(可用表格进行对比 差异较小 体现出节日的传承,体现出时代进步对节日活动的影响);
三组:清明节组——传统节日的发展
1分队:节日起源(节气节日)。
4.小结:
教师提问: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过传统节日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出示材料:“社会关系如果没有经常性的重温和互动,在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后,会逐渐变淡变薄。”——王学文《规束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
学生回答:节日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
出示材料:“风俗之于一个民族,亦如光荣之于一个人。风俗是必须保存的财富,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恢复了。”——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第22课活动课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课题
第22课活动课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主备课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学习传统节日的分类,正确看待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一、节日起源
节气起源说、寒食节起源说。
二、民间习俗
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学生展示自创漫画《清明宫廷戏耍图》展示宫廷女子的清明活动还有:吃青团、斗百草、荡秋千。
除此之外,现代人最熟悉的清明习俗当属扫墓。如何体现出这种巨大的反差?二组同学们自创了情景剧《古今清明》,演绎了古今清明不同的习俗,生动活泼的小剧场将这种反差点亮,让人对清明节习俗得变化性留下深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四个节日进行探究,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传统节日探究的层层深入:
第一小组:中秋节——体会传统节日的美
设计思路:首先从最直接的感官和文学之美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活动:
一、中秋节的起源
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说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考察学生讲述能力)
2分队:节日活动、节日习俗。
对比古今清明活动、习俗的差异。
(可用表格进行对比 差异较大 体现出节日的变化与发展,例如从郊游禁火寒食到祭祖上坟。)
四组:米线节组——传统节日在身边
1分队:节日起源,节日习俗(相关传说,注意地方特色)。
2分队:设置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小问卷,通过走访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同学获取有关答案。注意选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展示,并总结出调查结论或心得体会。
三、审核及定稿(4.20-4.22)
1、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最后修改。
2、4.22(周日晚自习),将最终计划书和ppt交予教师审核定稿。
四、成果展示(3班:4.24周二 4班:4.25周三 2班:4.26周四)
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针对同学们的分工和表现给出相应的加分鼓励。
2、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何谓传统?
教师出示材料并讲解:“自武帝灭朝鲜 ,使驿通於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后汉书·东夷传·倭》,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
教师提问:何谓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等。 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藏历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由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城学习任务。通过以上活动,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搜集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提升拓展能力。
教具
课件及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一、形成小组,分配任务(4.13)
一组:中秋节组——传统节日的美
1分队: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
2分队:搜集并展示中秋赏月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第四小组:米线节——探究身边的传统节日
设计思路:针对本地特色传统节日,特别设计了对于米线节的探究,为的是利用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亲身去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历史。
一、节日起源
学生介绍米线节的简单概况和米线节起源的传说。
二、传统的米线节习俗
迎请土主巡游、拜祭祈福仪式。
三、米线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文化体验活动、特色美食商贸街。
二、中秋节的习俗
吃月饼、燃灯、猜谜、赏月(考察学生搜集资料能力,过程中注重与讲台下互动)
三、中秋节的诗词
诗词赏析,弹唱伴舞演绎《水调歌头》(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用最直接的感官带全部同学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第二小组:春节——领会传统节日的传承
设计思路:传统节日都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走到今天,虽然具体表现方式不同,但是我们仍然将最古老的习俗和文化通过节日传承至今,春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也是最具有传承性的一个节日,所以选择它来领会传统节日的传承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前搜集整理的指导和有效进行,课堂展示的逻辑性条理性。
学生回答:节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节日之美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节日的继承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春节的起源
二、春节的习俗
三、春节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材料对比古今春节习俗,发现虽然时代和科技在进步,但是最传统的习俗仍然保存至今,这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是华夏文明永葆活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小组:清明节——传统节日的变化
设计思路:传统节日既有传承性,在传承过程中也有所变化,清明节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通过挖掘清明节由古至今的习俗变化,发现传统节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