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经贸合作特征_问题及发展

中韩经贸合作特征_问题及发展

2008年3月第13卷第2期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 .AN UNI 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Mar 12008Vol 113No 12收稿日期:2007-11-30作者简介:何 谦(1974-),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韩经贸合作特征、问题及发展何 谦(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18)摘要:随着冷战的终结,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韩国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之发展,通过韩国与中国经贸合作关系分析而寻觅两国经贸合作特性、问题症结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韩国;中国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08)02-0091-04受到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影响,亚洲各国积极展开区域经济合作的整合运动;在区域经济研究中,中国、日本、韩国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亚太地区国家学者研究重点。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十余年前,受冷战格局的影响,两国还基本处于隔绝状态;现在,两国关系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韩国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以贸易及投资关系为分析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的指标。

通过韩国与中国经贸合作关系分析而寻觅两国经贸合作特性、问题症结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

1 中韩两国经贸发展回顾中韩建交以来,1992年至1997年,双边贸易额连年大幅增长,199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40.36亿美元。

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中韩贸易额降至212.64亿美元。

1999年中韩贸易额上升到250亿美元。

1992年,在韩国对中国出口方面,韩国排名在中国第六位,但是,到2005年已居第二位;在韩国对中国进口方面,则由第四位变成第三位。

总之,在中韩双方贸易额上,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韩国对中国出口方面,1992年为3.5%,2005年增加为14.6%,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深。

反之,韩国对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依赖度分别由23.6%下降到20.1%和由15.1%下降到9.3%。

中韩贸易增长的因素主要可以归因于韩国是中国邻国的地理环境和韩国石化产品、钢铁和纺织品等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

在1992年到2005年,韩国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7.8%,最主要原因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

中国对韩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1%,这一期间,中国、日本和美国对韩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分别是1.64%、0.52%和1.39%(如表1所示)。

表1 1992~2001年对韩国出口增长贡献率(%)全球美国日本中国ASEAN EU 其它贡献度7.8 1.390.52 1.640.79 1.04 2.42贡献率100.017.86.721.010.113.331.0中韩双边贸易快速增长,除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外,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增长也是原因。

在2005年6月底韩国对中国投资,比1992年末,项目数增长24倍,投资金额增长28倍。

1992年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韩国与中国贸易总额为314.9亿美元(其中出口181.9亿美元;进口133.0亿美元),继美国、日本后居第三位(不含香港)。

中国对韩国贸易总额从年5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359.4亿美元,年均维持24.3%的增长率,比1992年增长7倍。

2中韩两国贸易结构2.1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韩国与中国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中,有几项特色。

在1990年代时,韩国从中国进口原料和价格低廉的轻工业制品,而中国需要自韩国进口家电品机械、汽车零件等。

中韩双方的贸易中,在劳动力分配上有互补关系,可以不断解决韩国因工资上涨、原料不足所带来的高成本的压力,而且也帮助中国提升了生产技术,加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到了200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出现转变。

韩国对中国出口十大主要项目所占比重,1992年为8310%,2005年下降至7417%,这显示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朝多元化发展,反之,在2001年,韩国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十大项目所占比重不变或者增长。

如表2所示。

表2韩国对主要国家十大出口项目所占比重(%)1992年2000年2005年中国83.070.574.7美国84.383.784.0日本75.972.178.4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中,钢铁制品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通信器材、电子机械、设备及用品则取代之前的产品。

韩国对中国出口项目中以用途来分析,资本所占比重,1992年为1216%,2005年增长到28%,反之,原材料所占的比重自81%下降到61%。

另一方面,中国进口韩国原材料及零部件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仍维持60%以上的较高的程度。

在1992至2005年间,从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来看,通信器材、计算机及半导体等产品维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率,反之,以前韩国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较高的钢铁制品、家电制品及化学纤维等产品比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率增长率低(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318%)。

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50%以上的产品分别是计算机(5412%)、无线通信器材(7113%)、半导体(6716%)、工业用机械(5012%);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318%以上的产品分别是纺织品、鞋类及原材料和零部件、汽车,一般机械、非钢铁金属制品、化工制品等;韩国对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318%以下的产品分别是钢铁及金属制品(613%)、家电制品(1819%)、纸及纸制品(1819%)、皮革及皮革制品(1919%)、化学纤维制品(1316%)。

2.2韩国对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变化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

韩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直以矿产品、化工制品等原材料为主的进口商品逐渐扩大通信器材、电子零部件、机械等的资本品。

在韩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上,原材料比重从1992年的7614%下降到2005年的4012%,反之,资本比重从1992年的318%上升到2005年的2911%。

这表示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上升及进口韩国原料加工后出口韩国的增长。

如表3所示。

表3韩国对中国进口结构变化(千美元,%)1992年2000年2005年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年均增长率进口总额3,725100.010,117100.013,303100.015.2原材料2,84776.46,11260.45,35440.27.2资本品140 3.81,42414.13,87329.144.6消费品73819.82,58025.54,07530.620.9直接消费43911.87617.51,1898.911.7内需消费153 4.18037.91,2679.526.5非内需消费146 3.91,01510.01,61912.230.7其它10.010.010.0 1.0在1992年至2005年期间,韩国对中国的电子电器制品进口上升10倍而韩国依赖中国市场比重,从1992年的110%上升到2001年的1114%。

其中,无线通信器材(1717%)、计算机(1711%)、家电#92#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3月制品(2819%)等产品的依赖中国市场比重较高。

在这时期中,韩国主要轻工业进口国家是中国,其中,鞋类(6516%)、服装(7217%)、化学纤维制品(3310%)、文具用品(3414%)、杂项制品(2012%)。

2.3中国市场韩国竞争力变化自1992年至1998年,韩国在中国市场上占有比重快速增长,以1998年的1017%为顶点逐渐下降,到了2005年下降到916%。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进出口额所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日益增大与中国产品向外国返销商品则大幅度增加之故。

同时,在韩国与日本角逐中国市场地位之际,韩国与台湾竞争关系也愈显明显。

其中,化学纤维及纺织品等的纤维原材料、无线通信器材、钢铁及金属制品、化学制品、塑料制品等韩国主要对中国出口产品与台湾竞争激烈。

1998年以后,韩国在中国市场占有比重日益缩减。

以下分析主要产品中国市场所占比重的变化。

(1)电子电器制品。

至2005年,韩国电子电器制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的比重维持较高的上升趋势。

其中,韩国无线通信器材在中国市场占有的比重急速增长,反之,因与台湾、日本角逐愈来愈激烈的半导体市场及中国生产商品在世界贸易上的竞争力提高,使得韩国家电制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的比重愈来愈下降。

(2)纺织品。

以1998年为基点,除了编织品之外,韩国纺织品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持续在下降。

其中,韩国企业的高级编织原材料因中国编织业需求增加,使得韩国编织品在中国市场占有比重仍维持上升趋势。

(3)化学制品。

以1998年为基点,韩国化学制品也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受到中国限制进口韩国塑料制品的影响,使得韩国塑料制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4)钢铁及机械。

以1998年为基准,因为中国国内供给能力扩大而强化进口韩国钢铁制品的限制,韩国钢铁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下降。

在工业用机械方面,受到韩国对中国投资的钝化影响,使得韩国对中国工业用机械出口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但是,韩国精密机械和汽车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逐渐上升。

总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同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年深化,有效地激发了对外贸易的积极性。

到1998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达3,239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了1417倍,年均增长1418%,位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中国香港和比利时之后,居世界第11位。

在这期间出口结构有所改善, 199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有总出口额的1112%,比1981年下降了3514%,反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5314%上升到1998年的8818%。

在中国工业品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的情况之下,韩国与中国间出口商品结构的接近,将使韩国未来不可避免与中国出现愈来愈激烈的贸易竞争关系。

3韩国对中国投资对中国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可以区分为几个集团,包括以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集团、欧美企业及日本企业三类。

其中,香港的投资一直占外商对中国投资的最大比例。

1980年代后半期起,台湾的投资则呈增长趋势。

韩国的投资则次于香港、美国、台湾及日本之后。

在投资行业方面,韩商多集中于电气机械行业、运输机械、一般机械等。

但是,在服务业方面,韩商对中国的投资逐渐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及饭店餐饮业快速增长。

就分布地区而言,韩国对中国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北三省及山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