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管理读后感 [《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精选多篇)]

儿童行为管理读后感 [《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精选多篇)]

儿童行为管理读后感[《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是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它的内容涉及从出生到5岁左右儿童行为有效管理的问题,所以它同样适合于年轻的父母们阅读。

儿童出到到5岁之间具有怎样的能力发展和局限呢?儿童在自我发展中如何形成自我和自信心呢?儿童自己如何理解行为的对与错呢?儿童的自我控制和自的律能力如何发展呢?对于儿童,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目标呢?通过阅读本书,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引起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对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作出反应,我们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儿童。

我们有责任去管理儿童的行为,与儿童沟通,发展儿童的道德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训练策略和发展目标。

真正要做到有效管理儿童的行为对于早教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局限之处和在哪些方面学识还不够。

其实,在还没阅读此书之间,我一直为班上孩子们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所困拢着,有时会深深感受到无耐、脆弱与失败,《理解儿童的行为》让我能静下心来,回忆片段,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发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早期儿童的行为管理。

相信通过阅读、训练、与他人交流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定可以在管理儿童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东西,在应对那些个别儿童和特别事件时,可以有更多的办法和更多的自信。

当我们介入行为管理事件中时,来自菲尔德曼的一些关于该做什么和不该什么的建议也许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摘录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努力要避免的事情是:大声地喊叫和尖叫;体罚儿童;权力威吓;期待完美;在公众面前羞辱儿童或使其难堪;威胁或许下空头诺言;把儿童和其他儿童相对比;争吵;把问题往后推。

努力要做到的事情是:规则和限制要尽可能地清楚、简单和短小;进行个别的纪律约束并保持头脑清醒;公平、坚定和亲切;要前后一致;给予充分的奖励、赞扬和鼓励;预防问题的发生;立即行动多做,少说提供选择并允许儿童体验活动的过程;如果一个策略不奏效就马上使用另外一个策略;了解儿童的发展和所具备的能力;尊重儿童;倾听儿童说话并鼓励他们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坚持到底;要态度温和、关切并友好。

第二篇:理解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之读后感《理解儿童的行为》一书。

细细读来,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

它以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为背景,从社会对孩子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为切入点,客观地分析了在儿童出现各种行为、特别是各种不适宜的行为时,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以适宜的方式来指导和训练儿童,作出反应,管理好儿童的行为。

我是幼儿园老师,理所当然把这里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主要理解为孩子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而这里的儿童更多的指向幼儿园的孩子们。

对书中很多地方都有非常大的感触。

感触之一:第三章:培养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自身价值的主观的和个人的判断。

”自尊包括三个部分:胜任、控制和价值。

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接触的都是4—6岁的孩子,但自尊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存在。

自尊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

孩子自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他们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成人(即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孩子犯了错,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干这点小事情都干不好?”、“你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再这样要打你了”……这样的话语很普遍,也许父母、老师说这些话很无心。

但在这样的话语中,孩子会逐渐对自己作出一个不利又消极的判断:如自己很笨,不如别人;孩子就会形成自卑感:做事不积极、不主动、对自己总是产生怀疑态度等等,孩子的发展可想而知。

第八章:与儿童的沟通。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园中,孩子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有适宜的,也有不适宜的。

成人有必要针对这些行为,特别是那些不适宜的行为和孩子进行沟通。

大多数的成人主要通过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思想、需要,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

认真读完这几个章节,我觉得: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包括有的教师)是不善和孩子沟通的,至少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孩子是拘束的,沟通的效果也是带点强制性的(即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效果)。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

当孩子画了一棵黑色的树时;拆坏了别人搭的积木时;孩子不肯上学时;上课时发出怪叫时……此时此刻,作为成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生气,更需要做到的是耐心地倾听他们出现这种行为的所思所想,用温和的声音消除他们的畏惧感,用眼神和肢体动作鼓励他们说出这样做的原因或者想法。

可惜的是,很多成人都忽略了“倾听”这一环节,或者在这个环节上做得还不够好,我想我也是。

所以还需不断努力。

书中还有许多写得非常好的地方,比如惩罚对儿童的影响、引导儿童的积极策略等等读来都有很多感触。

一个孩子是一本难读的书,一个孩子有一千种行为。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尤其要理解引起孩子不适宜行为的原因,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在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中,逐步发展孩子的道德和自信心,从而让孩子获得全面又健康的发展!第三篇:-《理解儿童的行为》读书笔记教育应是一种理解-----《理解儿童的行为》读书笔记作为幼儿教师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深感无奈,会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能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于是,困惑、迷茫、烦躁、焦虑随之而来。

假期里在园领导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倡议下,有幸阅读了《理解儿童的行为》一书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客观地分析了了在儿童出现各种行为、特别是各种不适宜的行为时,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以适宜的方式来指导和训练儿童,作出反应,管理好儿童的行为。

通过阅读,对照自己的管理实践,对如何实施儿童行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实施行为管理。

就像书名带给我们的信息一样,理解儿童的行为,是成功实施行为管理的基础。

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如情感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的阶段等,可能一些成人认为的问题行为首先是来自于儿童生理上的不成熟,比如我们熟知的想象与现实的混淆现象。

通过对儿童的发展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儿童的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行为是在特定年龄段出现的,从而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很好的区别,选择相应的行为管理策略。

二、与儿童沟通需要艺术。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中,孩子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有适宜的,也有不适宜的。

成人有必要针对这些行为,特别是那些不适宜的行为和孩子进行沟通。

大多数的成人主要通过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思想、需要,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

沟通需要艺术。

特别是和孩子沟通时。

书中说:首先,有必要和儿童建立并维持视线交流。

其次,当和儿童说话时,成人要控制好声音,并且要保持以稳定而又让人愉快的语调和儿童进行交流。

第三,成人在和儿童沟通时要使用正常的声音,不要大喊大叫。

第四,成人需要通过适宜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来加强与儿童的联系,最后,,有效的沟通更多的是听而不仅是说。

从这五点中,我发现了良好沟通所需要的必要条件:眼神的交流、愉快的声音、适宜的肢体动作(如微笑、点头等)以及耐心的倾听。

在沟通的过程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听了,知道孩子是怎么想了,才能和孩子去“沟”并“通”。

三、奖励也需要的策略。

奖励能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多种潜能。

教师要想让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发展,就必须善于用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发幼儿内在动力。

对孩子的奖励当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孩子对成人的关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他们认为这种关注会让他们感觉到特别满意和有益。

当表现出适宜行为时,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触摸、一句评论,例如“我注意到你画完画后,把笔收起来了,谢谢你”这些都充分的向幼儿告知他们的行为是成人期望的。

得到成人的积极肯定后,孩子会更加乐意在下一活动中主动收拾画笔。

当然,对孩子的奖励、表扬还需要有针对性,比如夸奖她是“好孩子”,那么这就是对孩子作出的一种肯定,但是这只是表达了一半的信息,没有对特定的行为进行特定表扬,而显得有些空洞。

如果说“谢谢你把积木收起来了”这样孩子就会清楚的知道受到肯定的行为是什么,而不会错误的将一个错误的行为归结于此。

这种细致的、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

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

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四、要培养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自身价值的主观的和个人的判断。

”自尊包括三个部分:胜任、控制和价值。

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接触的都是4—6岁的孩子,但自尊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存在。

自尊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

孩子自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他们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成人(即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孩子犯了错,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干这点小事情都干不好?”、“这道题目做了5遍,你怎么还不会?”、“你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再这样要打你了”……这样的话语很普遍,也许父母、老师说这些话很无心。

但在这样的话语中,孩子会逐渐对自己作出一个不利又消极的判断:如自己很笨,不如别人;孩子就会形成自卑感:做事不积极、不主动、对自己总是产生怀疑态度等等,孩子的发展可想而知。

假如我们这样说:“你能帮我完成这件事情吗?不能!没关系,我们一起做吧!”、“你做了5遍了,一遍比一遍做得好,相信你再做一遍就完全学会了!”??相信孩子们听了这样的话语,不仅会很快改正错误,且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书中还为我们介绍了8条很实际有用的策略,全面而又具体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样去小心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在成人沟通的、接受的、关注的、支持的、鼓励的和肯定的态度中,形成高水平的自尊。

都说教育是一种理解,理解是教育的灵魂。

作为教师,要有理解孩子的意识、有理解孩子的能力、有理解孩子的智慧。

一个孩子是一本难读的书,一个孩子有一千种行为。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尤其要理解引起孩子不适宜行为的原因,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在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中,逐步发展孩子的道德和自信心,从而让孩子获得全面又健康的发展!第四篇:几种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理解几种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理解观点一:五四以后流行的“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织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积极历史意义的。

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