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受市场约束的程度加深。

面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易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难度和风险性加大。

农村如何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演变规律的要求,加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是新时期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XX乡的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笔者从多年在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现存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自然状况XX乡位于XX县西北部,驻地距县城43千米。

平均海拔2040米。

总面积5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7836万亩,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9亩。

辖13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193个自然村,全乡总户数为11701户,总人口46291人,少数民族3323人,占总人口的7.18%。

二、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XX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同全县临近乡镇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

历届乡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确立了“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巩固提升烤烟支柱产业。

以敏锐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勤勉的作风,强化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

在提高质量、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烤烟基地单元及配套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农家肥堆捂、三段式烘烤技术,抓住最佳节令适时移栽,注重加强中耕管理,有效应对了烤烟收购的复杂局势。

XX年种植烤烟32605亩,实现产量486.95万公斤,超收44.76万公斤,总产值9144.54万元,比上年增收2020.14万元,增长28.3%,人均增收414.8元,产量和产值再创历史新高。

二是恢复提升万寿菊重点产业。

针对万寿菊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超前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样板示范、连片布局和鼓励扶持大户种植,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万寿菊产业从面积到产值的恢复性增长,种植14960亩,收购鲜花9852吨,产值788.2万元,比上年增收450.8万元。

三是培育壮大畜牧业优势产业。

注重加强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市场营销,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建立现代化特种养殖基地,共扶持发展规模生猪养猪大户11户、肉牛养殖大户2户、山羊养殖大户5户、特色养殖户3户,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牧产业复合效益,生猪出栏133312头,肉牛出栏9776头、菜羊出栏27004只,家禽出栏293120只,实现肉类总产14458吨,畜牧业产值17146万元,比上年增收2236.6万元;四是积极发展中药材、核桃、蚕桑等后续产业。

巩固水冲500亩蚕桑示范基地和黎山、白沙坡、XX万亩核桃连片种植区;引资1500万元在刘家庄明子沟村种植金银花200亩,在赤章建立150亩四季金银花育苗基地;以小卡朗、块所、棚云为重点在全乡加大柴胡、当归、桔梗、金银花等中药材规划种植力度。

全乡共种植中药材2444亩,实现产值100万元。

五是盘活拓展特色产业。

充分挖掘棚云、块所等地林业资源优势,有效发展野生菌产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卜嘎、赤章、白沙坡等地鼓励大户发展小荚豌豆、辣椒、猕猴桃、雪莲果等特色农产品。

六是注重发展新型产业。

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季节性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力度,全年累计培训4800余人次,实现转移输出2500余人;本着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慎重选择绿色、生态、环保、低能耗企业入驻,引资1500万元在刘家庄建立金银花试验示范基地XX亩,在块所种植桔梗500亩。

XX年全乡经济总收入36735.3万元,比上年的31941.4万元增加4793.9万元,增15%;人均纯收入4611.3元,比上年的3984元增加627.3元,增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5万元,比上年的1633.4万元增加421.6万元,增2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47.4万元,比上年的1381.54万元增加865.86万元,增62.67%。

三、我乡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

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

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

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

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

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

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宣传教育不到位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

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

三是市场波动大,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虽然我乡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乡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传统产业规模大,特色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

一是除烤烟、万寿菊外,其余产业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

二是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叫得响的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

四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市场竞争。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结合市场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我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为: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把中药材、养殖等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主导产为主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现有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展开发特色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衔接机制,促使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抓调研、宣传,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近几年以来我乡狠抓农业工作调研、宣传。

一是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乡四班子领导、各村委会、涉农站负责人赴贵州兴义及市内其他乡考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足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深入村、组调研。

结合“四群”教育活动的开展,乡机关、站每一名领导都有联系的村、组、农户,使我们对乡情有了更深刻认识。

三是狠抓宣传,我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明白纸等形式宣传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共识在全乡逐步形成。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主导产业,扶持后续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我乡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做到使结构调整科学合理、突出可持续发展。

按照“宜桑则桑、宜粮宜粮、宜牧则牧、宜蔬则蔬,”的原则,优化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规模化生产。

全乡种植玉米43000亩,地膜覆盖43000亩,在白沙坡耗子山村创建高产核心样板1000亩,在XX村绿印塘马铃薯套玉米样板1000亩;种植水稻5900亩;种植万寿菊18000亩,连片面积9505亩;在刘家庄明子沟村创建金银花样板XX亩,在赤章建金银花育苗基地150亩;在聂子洞建当归样板200亩;在块所种植桔梗700亩,新种植500亩,种植板蓝根200亩,牛蒡子100亩;在水冲建蚕桑样板500亩。

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突出辐射带动功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准项目、重点突破、依靠科技、示范带动”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聚集全乡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投入,加快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积极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全面提升。

强化示范带动,大力创办各级各类示范样板,今年全乡规划种植烤烟样板4580亩,其中特色烟样板2400亩,乡级样板2180亩。

落实100亩至500亩连片124片、500至1000亩连片10片、1000亩以上连片1片,推广烤烟机械化移栽盖膜示范XX亩。

落实规划万寿菊县、乡级样板6300亩,村级样板2600亩,落实100亩至300亩连片样板28片、300亩至500亩连片样板9片、500亩以上连片样板4片。

实施水改旱6058亩,其中在旧屋鲁和赤章举办水改旱样板各1500亩。

在旧屋鲁种植烤烟300亩,种植万寿菊300亩,种玉米400亩,种植其它作物500亩。

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基础地位当前,我乡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造血”功能。

一是继续坚持金融扶持、财政倾斜、部门帮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实处。

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把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农村教育培训作为支持重点,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无公害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产业化发展,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

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效益,增加农业部门科技推广经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7、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广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种养、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

一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在全乡逐步全面推广无公害种植,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扩大生物技术使用和普及。

二是推广以舍饲养殖为重点标准种养技术,狠抓标准化建圈和人工种草以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良性循环,降低放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