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基础知识及随堂练习

议论文基础知识及随堂练习


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09湖北襄樊)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 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 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 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 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 是(c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 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 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仔细阅读下文, 找出论点、论据、 论证方法。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 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 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或者, 他爱染掉白发,她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上朵花,在别 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 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 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自然,人民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 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 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 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 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 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 失了。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 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持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 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 要 是人没有内心世界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 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 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 件,丢掉了那一件, 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 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 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 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 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3.四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 : 列举名人事例或自己经历的事 例证明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道理论证 : 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 式定理等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 点,有很强的论证力度。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 行鲜明的对比,是非曲直分明,印 象深刻。
事实论据:
①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 出 了名著《史记》。 ②音乐家贝多芬,战胜众多挫折,艰难创作, 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道理论据: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 下做出的。” (贝佛里奇)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 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 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巴尔扎克)
习惯的力量
„„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 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 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 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 数百项科研成果。 。由此可见,习 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 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学贵质疑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 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 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 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 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 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 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 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 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请同学们分析这则论据材料证明了哪个观点? 有力地证明了“ ”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议论文文体知识:论点
论点出现的五种情况:
一是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是议论文的论点。
如《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和《失 败不是成功之母》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两种:论题型和论点型 如:《谈骨气》《平凡与伟大》《论美》
如:《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有志者事竟成》
论点型的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论题型的标题 不是文章的论点,而是文章要论述的话题。
(1)请你为文段选择一个道理论据。 (2)请你为文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 论据。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②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 造成我们。 ——王尔德 ③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 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三)论 证
•论证是运用论 据来证明论点 的方法和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1、概念: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2、分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①事实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 (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是用马列主义经典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③比喻论证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 法。 ④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 对比,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二是文章的开头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 心论点。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三是文章的结尾
四是文章的中间 五是有的在文章中找不到表现论点 的句子 ,需要自己根据立意的内 容概括。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 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 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 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 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 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 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 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呀! 中心论点: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 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 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 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 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 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 是十分必要的。 中心论点:
议论文文体知识:论据
(二)议论文的论据
1、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2、论据的种类: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 典型的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 字等。 ②道理论据: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律定理、 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 3、基本要求: 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 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 与被证明的关系。
三、议论文文体知识:结构 1. 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为什么” 的问题
------解决问题(结论)
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 常见结构: 总分式、层进式 并列式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语言
鲜明、准确、严密、概括
A、语言准确: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 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 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 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D、语言概括简洁:议论文中事实叙述概 括、简洁。因为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 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 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 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 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 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 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 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 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 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 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 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 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 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 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 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 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 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 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上不朽的音乐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