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

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主要内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3)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4)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5)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

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

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特征: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复杂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演化性。

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内在尺度。

4)广义性。

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4、启示意义:(①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认识论和方法论。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学习系统自然观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全面的认识自然,学习系统自然观有着深刻的意义,表现为: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通过学习系统自然观能让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唯物辩证思维模式,深刻理解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辩证认识的实质,为我们将来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打下基础。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科学基础:生态学生态学直接奠定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它以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研究的主题,揭示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不同生命层次演化与适应的具体过程和协同进化的机制与规律。

生态学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相互依存这一永恒主题在生态学中占统治地位。

2、主要内容:1)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无机有机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其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3、特征:1)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

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它强调人类是整个生态自然界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而纠正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出现的偏激观念和行为,端正了人类及其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位。

2)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共性,有助于揭示人与其它生物生态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事实,从而论证了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正当性。

4、启示意义:(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

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本质理解:1)科学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2)技术本质: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资本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着压迫工人的条件。

这种结合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异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

技术(机器)无非是物化的科学、溶入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学的一种特定形态;而科学由知识形态演化为机器形态,也只是其外在形态的一种发展。

2、一体化特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既不是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模式,也不是科学——技术——生产模式,而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正负双向联系的完整体系。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而科学与技术又在生活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1)第一,以定量的方式刻画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经济系统内生变量的命题,以特定的参数形式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量的扩张已经改变了经济系统的宏观性状,也改变了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功能。

2)第二,以创新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微观与宏观转化机制,动态地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这一方面表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在发展机制方面臻于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理论的研究也在深入。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在量的方面的体现是以两者之间质的转化机制的存在为条件的。

对这一机制,熊彼特用技术创新的理论给予说明。

熊彼特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新配置,或者说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原来不曾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3)第三,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结果,是所谓网络经济的出现。

网络经济或新经济的概念内容反映了这种经济的基本特征。

尽管新经济或网络经济处于初始阶段,但它的确是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一次质的飞跃。

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从两者相统一的角度给出解释,其运行规则也具有了新的内容或新的质。

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1、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

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