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 四 经 络 图 解 说明

十 四 经 络 图 解 说明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在四肢循行的部位,上肢或下肢内侧面的三条阴经是:太阴在前缘,厥阴在中间,少阴在后缘;上肢或下肢外侧面的三条阳经是:阳明在前缘,太阳在后缘,少阳在中间。

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的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然后又回复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循行。

例如头痛,可按经脉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来辨别:其痛在前额,多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手少阳小肠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余足少阳胆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余厥阴经有关。

十四经络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任脉起于中极止于承浆;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

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

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

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

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

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

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

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

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手太阴肺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胸痛;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其它: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痛。

手太阴肺经不通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光,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有以下11个:(一)中府: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的交会穴。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斜刺或平刺。

(二)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

斜刺。

(三)天府: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

直刺。

(四)侠白: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

直刺。

(五)尺泽: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直刺。

(六)孔最:手太阴经郄穴。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脘横纹上7寸处。

直刺。

(七)列缺: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向上斜刺。

(八)经渠:手太阴经所行为经。

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直刺。

(九)太渊:手太阴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直刺。

(十)鱼际:手太阴所溜为荥。

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直刺。

(十一)少商:手太阴所出为井。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浅刺,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

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

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

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

脖子部有扶突、天鼎。

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

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咳嗽;头面疾病:头疼、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牙痛、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塞;其它:颈椎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手阳明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手阳明大肠经上共有以下20个穴位,详述如下:(一)商阳:手阳明经五输穴的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浅刺或点刺出血。

(二)二间:手阳明经五输穴的荥穴。

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直刺0.2-0.3寸。

(三)三间: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输穴。

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四)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别名虎口。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直刺0.5-1寸。

(五)阳溪: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

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六)偏历:手阳明经络穴。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七)温溜:手阳明经郄穴。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

直刺0.5-1寸。

(八)下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下4寸处。

直刺0.5-1寸。

(九)上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直刺0.5-1寸。

(十)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直刺0.8-1.2寸。

(十一)曲池:手阳明经五输穴的合穴。

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直刺1-1.5寸。

(十二)肘髎: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

直刺0.5-1寸。

(十三)手五里:在曲池穴与肩颙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直刺0.5-1寸。

(十四)臂臑:在曲池穴与肩颙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当三角肌下端。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十五)肩颙: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十六)巨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岗之间的凹陷中。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寸。

(十七)天鼎:扶突穴直下一寸,胸锁乳突肌后缘。

直刺0.5-0.8寸。

(十八)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直刺0.5-0.8寸。

(十九)口禾髎: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

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十)迎香: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

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

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

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

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

发声无力,发音模糊。

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有喜吃甜食的倾向。

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

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

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

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

脚部觉得虚弱、麻痹。

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详细情形请参阅图解。

足阳明胃经预防和主治: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头面疾患: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其它: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

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怕凉、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足阳明胃经上的45个穴位是:(一)承泣:足阳明经、阳跷、任脉的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二)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三)巨髎: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斜刺或平刺0.3-0.5寸。

(四)地仓: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口角旁0.4寸。

巨髎穴直下取之.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五)大迎: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六)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七)下关: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直刺0.5-1寸(八)头维: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额角发际直上0.5寸;听宫穴直上与头侧咬牙会动横肌相交处。

平刺0.5-1寸(九)人迎: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喉结旁1.5寸,当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十)水突: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直刺0.3-0.8寸。

(十一)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平刺0.3-0.5寸。

(十二)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直刺或斜刺0.3-0.5寸。

(十三)气户: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四)库房: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五)屋翳: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六)鹰窗: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十七)乳中:乳头中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