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件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件二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登瓮( dēng dēn ) 家庭( tín tíng ) √ 众人( zòng zhòng )
同音易混字
庭
tíng
廷
字义: 正房前的院子。如:庭院。 组词:(家庭)(庭院)(法庭)
字义: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 地方。如:朝廷。
组词:(宫廷)(廷杖)(内廷)
运用:朝廷不允许老百姓修建大型庭院。
司
跌
皆 弃
持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水中。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没
读一读:
méi (没有)
mò (淹没 )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王叔叔没. 有丝毫犹豫,立即跳入水中,奋力救 起了那位快被河水淹没. 的落水者。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读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 的孩子?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司 庭登 跌 众弃持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写一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2.听写生字、词语。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司马光 庭院 登山 跌落 大众 丢弃 保持
如何读好文言文 借助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意思正确断句, 从而得出词句间的正确停顿。朗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 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 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院子里有 一口大水瓮,有个小孩爬到瓮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 里。瓮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就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 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 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 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 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文言文断句。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会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ī
马光
diē
倒
jiē
qì
大欢喜 丢
chí
刀
识字
司跌 持
皆弃
易错音
(一)失足掉进(瓮里)沉没到水里。
故事的 起因
皆:全,都。 去:离开。 破:使……破。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事的 经过
众:大家。 弃:丢弃。 持:拿。 击:击打。 之:瓮。
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 拿起石头击打水瓮,水瓮被打破了,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持”“击”“破”这几个动词,形象 地表现出司马光的毫不迟疑,反应敏捷。 面对紧急情况,其他小孩和司马光的行 为形成对比,凸显了司马光的品质。
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就是古人写的文章,它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 在古代,人们写的文章和现在不一样,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语 言习惯来写文章。这种文章语言简练,读起来很有韵味。比如 问一个人“吃饭了吗?”,可以问 “饭否?”,这里的“饭”名词作动词 用,意思为“吃饭”。《司马光》就是 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文。
语文要素
文言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语言上存在以下差异: 1.文言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如本文的“庭、瓮、 众”等。 2.文言文里的名字用单个字称呼,如本文用“光”称呼 司马光。
对比
学方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 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 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 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 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 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
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在别的孩子与司马光的
~~~~~~~~~~~~~~~~~~~~~~~~
对比中领悟人物品质。最后,跟着老师朗读课文,
~~~~~~~~~~~~~~~~~~~~~~
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
~~~~~~~~~~~~~~~~~~~
故事的 结果
水迸,儿得活。
迸:涌出。
水(从破口处)涌出来,(失足掉入瓮里 的)小孩(才)得以活下来。
文中共有三次提到“儿”,想一想这三个“儿”分别指谁。
“群儿戏于庭”里的“群儿”指的是一群小孩子,“儿” 指所有参加游戏的孩子;“一儿登瓮”里的“儿”指其中 的一个小孩子,与“儿得活”中的“儿”一样,都指的是 那个掉在瓮里又被救出来的小孩子。
司马光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
姓司马( 复姓) (1019—1086),名光, 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 学家。由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 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我国自东周至 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史料考证翔实, 文辞通畅,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称道。
上的差异。背诵课文。
“戏”反映出孩子们玩游戏 十分开心,玩得忘乎所以。
群儿戏于庭,庭:庭院。
戏:嬉戏、玩耍。 于:在。
(一天,)一群小孩在庭 院里嬉戏,
发生的 地点
登:爬。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足:失足。 跌:掉进。 没:沉没。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水瓮上,
这是课后第3题哦!
○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其他课文多数是现代文。文 言文是用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写的文章。文言文意蕴丰富,文字精练。有些词语的意 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不 同,有些语句表达顺序也和现代汉语不同。
课堂小结
填一填。 本文主要是讲 司马光 儿时跟小朋友们一
起玩的时候,用 石头 砸破 瓮 ,救出了小 伙伴的故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课文讲了怎 样的小故事。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瓮救出小 伙伴的故事。
初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弄清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