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病总论PPT讲稿

血液病总论PPT讲稿

血液病总论课件
血液病总论
一、血液病学的研究范围
• 一切先天或后天发生的血细胞或/及造血组
织(器官)和有关血液成分,在数量和/或 质量上的异常。
• 血液成分:指与凝血有关的蛋白、免疫球
蛋白等
• 数量异常:减少:单系、多系;
干(祖)细胞、成熟细胞; 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增多:良性(反应性)、恶 性(肿瘤性);增殖、堆积。
高凝状态,高血栓形成倾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非原发于血液病的血液学异常:
肝病时的血液血异常 肾性贫血及其它异常 AIDS的血液学改变 外科、妇产科的血液学问题
输血医学: 骨髓移植:
2. 明确几个概念:
1) 血液学异常及血液病不是少见病:
如贫血 营养性贫血:两岁以下发病率可 达 50% 孕妇可达 30%
三、血液病学涉及病种:
1. 病种:
红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膜缺陷 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红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缺乏 白细胞增多:如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 恶性血液病: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少、血友病等
1. 一些表现要疑有血液病:(反映血细胞
数量、造血组织增减)
1) 苍白:缺乏血色,注意光线,观察部位, 原有肤色,其它影响因 素。(HB <100g/L常可察见)
2) 出血:多部位,经常性,自发性, 程度及持续时间, 不寻常部位, 局部因素难解释者。
3) 反复感染: 反复性,多部位,发展快, 不寻常病因,一般抗菌素无 效者。

控。
(3) 骨髓细胞从造血部位向血窦的释放:
• 在造血生长因影响下,不成熟细胞在成熟过程中
发生生物物理改变,以利释放,如红细胞脱核, 红细胞丢失纤维粘连蛋白受体而减少粘着性,以 便脱离网架而穿透孔隙进入血窦。
• 体液因子释放因子影响分化细胞及血窦壁神
经、血管因素影响血窦壁以利细胞进入血窦血 流
(4) 总之,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需有正常的: 造血干(祖)细胞 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节基质 必须的造血原料
4) 淋巴结肿大:多部位,成堆成团,
大小,质地,
无周围感染,无压痛。
5) 其它:骨关节痛、胸骨压痛、肝脾肿大, 黄疸,指甲凹陷(匙状),舌红光或厚 大,牙龈肿胀,某些神经系异常。
2. 造血组织(器官):
一切与血细胞生成 有关的组织(器 官):骨髓、肝脾、胸腺、淋巴结
不同时期的造血部位:
胚胎:卵黄囊:最早胚期造血,很短时 期后消失,产早期造血细胞。
胎儿期:一切网织内皮细胞系统 肝:第三个月中开始,第七个月 渐少,产各种血细胞 脾:第三至六个月开始,出生时 达高峰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肝脾不再造血,但 仍有造血潜力,是病态时髓外造 血的部位。成7/10 万
全国再障年发病率
0.75/10 万
部分地区血有病患病率
3/10万
哈医大 1982~1983 年儿科贫血 1180 例
缺铁性贫血
24.6%
再障
0.75%
急性白血病
7.5%
要纠正“血液病是少见病”,“血液病预后不
良”,“血液病难治”等一概而论的模糊认识。
四、血液病的诊断
3) 骨髓造血功能的调节:
(1) 造血微环境:
血管
神经
基质细胞:分泌造血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影响造血
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
结缔组织基质物质:如氨基聚糖、纤维粘连蛋白、

状纤维(Reticulin)
骨髓中的造血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构成网,造 血细胞经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于网及组织巨噬细胞、T细胞 等。造血组织与血窦分开,有间隙相通。
自激活的
T淋巴细胞(产 IL3、
GM-CSF 等);
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产 IL3 以外的许多造血生长因子,NK 细
胞(产 TNF ),单核-巨噬细胞(产 IL1、TNF)。
主要作用方式:旁分泌,近距离作用。通过靶细 胞上相应受体。
信息传递:酶的活化核 增殖、分化
另有自分泌、激素等远近、正负
(2) 造血调节因子:
刺激、促进: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因子
如:GM-CSF、IL-3、IL-2、
血小板生成素
TCGF、BCGF、BCDF
BPA、EPO
抑制:如:g 干扰素、TNF (±)
促进
TGF1b (±)(抑制增殖、
分化)、
造血细胞因子:
糖蛋白,多肽生长因子,基因多 位于第 5

7 号染色体长臂;大部分来
在中轴 骨的骨髓腔中,及股骨、肱骨
头。 造血部位可高度扩大,尤其是
婴 幼儿。
3.骨髓
1) 骨髓内有大量神经、血管、无淋巴管 骨髓内15%为骨小梁、85% 为骨髓 骨髓细胞有两大类:
基质细胞: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
造血细胞:
2) 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造血细胞 的谱系:见图 造血干(祖〕细胞向后代细胞发育时 的特性演变:见表
• 质量异常:结构、功能:RBC、WBC、Plt凝
血因子、免疫球蛋白。
• 血液学按研究的侧重,又可再分为:临床血液
学(血液病学)、实验血液学
二、造血组织及造血调节
1.为什么要不断造血:
血细胞寿命及维持正常水平每天需补充量
寿命(生存期) 每天需补充量(新生成) 量
细胞 血
120天
5×104/ml
血红小板 7~10天
2×104/ml 血
粒细胞 6~12小时
2×104/ml 血
淋巴细胞 B细胞寿命短;
T细胞一种活数天,

另一种数月、数年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先 PMN 减少,Plt 继之,贫 血最后。淋巴细胞不少
骨髓造血平时每日产量:
RBC 2.5 亿/d 粒细胞 1.0 亿/d 血小板 2.5 亿/d 髓造血潜力:可增加 5 至 10 倍,随年龄减低 一个原红细胞经 5 天变成 8 个网织红细胞 一个原粒细胞10天变成18至26个杆状核粒 细胞
血红蛋白病:某些地区、民族达 10-30% 山西人群普查:16.6%有贫血 PUMC (1981) 住院病人 12.7% 有贫血
2) 许多血液学异常是由于营养、药物、毒 素、环境因素、感染、其他疾病等所致。 去除病因后,血液学异常可恢复正常
3) 大多数血液学异常是良性的可治的,轻者 都在门诊处理,治愈后不再来。疑难病人 复诊率高,显得多见,住院者多为重症, 预后差住院病种分布不能代表实际发病率 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