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脑潜能开发的拓展训练-“3.3.3”---学具操作南华中科技大学王礼桂一、杨玉英教授的发明—333训练不少家长在与我们交流时诉说:孩子上学了,仍不适应学校生活,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作业速度慢,办事拖拉、无序;不爱动脑筋,更有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平时表现也挺不错的,但总不能突破,成绩中游,问有没有良方使孩子更优秀?这一些问题有些属于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时性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得到改善,但有些是儿童自身存在的心身问题:如行为异常,感觉统合失调等;还有一些是与儿童成长的环境有关,尤其是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最大。
这些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早的进行预防和矫治,将形成不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甚至影响一辈子的成长。
在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治方面,前面几章已经进行了较详的解说,而本章将从另一个角度与家长一起迈入开启儿童大脑潜能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幼儿的身心水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教授在经过20多年对儿童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从培养儿童“反思脑”的角度发明了一套全面开发儿童大脑潜能的学习工具与培训方案(简称333)。
在全国数千个单位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333培训方案不仅从智能水平上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更从心身协调与全面发展的高度给孩子从小打下了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333学具介绍333学具由三个部分组成:触摸口袋学具盒与学具盘图片学具的主要作用:1.触摸口袋:装学具,也兼作训练触觉与思维之用。
2.学具盒:装几何体的房子,也是训练工具之一。
3.几何体:333训练的物化工具,27个几何体。
直观上看分为红黄绿三种各9个,同一种颜色中又由方圆角三种形状构成,如果你用手触摸一下,同色同形的3个几何体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它们是重的铁、硬的塑和软的胶。
4.学具盘:摆放几何体的工具:3个大白盘,9个小盘,红黄绿各3个。
5.图片:333操作图阵图片A社会认知系列图片:小明的星期天,小明和小朋友三、333训练的教育原理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传授知识技能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333的教育理论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心身协调和全面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具有“反思脑”的人。
当前教育战线上的主要矛盾是学习负荷过重,而症结是双被动:教师被动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家长急功近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量的增加培优活动,只重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心身发展,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发挥。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道理并不是大家不懂,而是目前不敢也不愿意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原因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升学大局。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是这样培优与满堂灌就能起到作用呢?确有部分孩子在高压下成绩表现不错,但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大,以及孩子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成了家长困惑、担扰和求询的首要原因。
这个事实已经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为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双被动问题,杨玉英教授在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研究“学会发展”规律的科研体系,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上阐述了开发大脑潜能的指南。
333训练正是从心身协调和大脑监控、“反思”入手,通过333学具的操作-体验-体现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把研究自己和自我发展作为终身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是通过333技术,即以333学具为桥梁,333题型为载体,通过三项基础训练达到目标。
这三项基础训练为:1.心身协调训练,以手、眼、耳、嘴、等感官与脑的协调(好比机器的动转)为训练目的操作体现在三类题型方面,这三类题型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1)实物题型:触觉为主的心身协调活动(2)图阵题型:视觉为主的认知学习活动(3)符号题型:语言为主的综合快速反应2.心身智慧活动,对操作的过程,从信息接受、加工和处理三个环节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以提高机器的性能。
3.对身心认知和调控能力方面(也就是“反思”)进行训练,从自我角度(机器的各个零部件)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不断更新,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这三项基础训练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始终贯穿在操作-体验-体现的全过程之中。
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行前思(事前有策略)、行中思(操作有监控)和行后思(事先会总结)的习惯,并把在操作体验中得到的一些成果或顿悟及时地迁移到333其他操作和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
四、操作实例(一)认识学具举例认识学具,不仅是熟悉学具构件的过程,同时也是测查和训练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1.几何体的三个基本属性(1)颜色:红、黄、绿各9个。
(2)形状:方、圆、角各9个。
平面上看称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从立体上看有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
在未接受训练的幼儿中4-5岁多认识几何体的平面名称,而立体概念通常要到5-6岁以后才熟悉,尤其是三棱柱不少幼儿会根据正方体、圆柱体的叫法称之为三角体。
(3)材料:铁、塑、胶各9个。
(4)除了颜色、形状和材料外,每一个几何体还能派生出其它几个维度值,如大小、轻重和软硬等。
2.题例一:描述学具内容动作准备:打开你的学具口袋,把里面所有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面上。
提问:哪一个小朋友愿意告诉我,这里面都装有了些什么?观察:(1)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及注意听小朋友回答的内容;(2)若没有听懂,再重复说一次题;分析:(1)描述了几个方面?有没有内容重复;(2)描述的顺序?有没有条理;(3)表达的完整性,这正是幼儿语言加工的过程展示。
对于4岁左右的幼儿能说出学具的名就行,对于6岁左右的幼儿注意其描述的顺序和简单的归类。
不管幼儿能讲出多少东西,都应以完全按纳的态度和语气鼓励他们开口,这是以后互动的起点。
在集体训练时可以由几个小朋友补充。
这是幼儿的原初水平,不仅是家长今后进行效果评价的参考,也是训练的着眼点,针对不同孩子不同的水平给予适当关注。
【参考】里面有:一个学具盒;12个塑料盘(其中3个大白盘,9个小盘,红黄绿各3个);一些图片(333图阵图片和社会认知系列图片)。
3.题例二:描述几何体提问:从学具盒里任意拿出一个红色几何体,观察一段时间后,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象这样的几何体学具盒中还有几个?都拿出来放在学具盖上。
观察:是不是手中只拿了一个,并且是红色的。
分析:第一问根据题意只要求是红色的就行,红色的有9个,可以是方圆角中的任何一种形状。
如拿出的是红色正方体。
但第二问的回答就不同了,第二问是开放性,根据各人的理解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孩子动脑思考的能力。
对年龄小的可以允许他边操作边想,然后回答,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不看学具盒通过回忆再现判断还剩几个。
【参考】我们更多关注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拿的,通过拿出的几何体可以判断其理解的程度和思维水平。
一维思维:只考虑到颜色,这是一个红色几何体,象这样的几何体学具盒中还有8个。
二维思维:考虑到颜色和形状,如这是一个红色正方体,里面还有2个。
考虑到颜色和材料,如这是一个橡胶做的红色几何体,里面还有2个。
三维思维:同时考虑到颜色、形状和材料,如这是一个铁做的红色正方体,象这样的几何体学具盒里没有了。
现场操作中,我们先关注幼儿描述几何体的属性全不全面,而不要急于最佳回答。
然后再通过自我探索和模仿等方式让幼儿学会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概念。
不少家长和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幼儿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全时,急于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或代替其操作,那样就变成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是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基础训练准备:1.取学具:对年龄小者,一拉扣,二撑口,三取学具,再束口或收口(为什么要束口?)2.三步准备:心身互动,注意力集中。
发口令:“三步准备!”学生回答:“快轻齐!”“预备!”学生回答:“一开盖,二放盘,三坐好放松”(二)实物题型举例(学具1-6步操作及其变式)第一步:基本拿出“请你用最好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把学具盒里的所有几何体用手拿出来分别放在三个大白盘中。
”若幼儿没有反应过来,可能是没听懂题意,或开始不适应,可复述题一次。
注意对小班幼儿要适当用口语化的问话方式进行。
家长和教师准备:观察幼儿在听题后的操作情况,注意这是原初水平,不要急于讲标准操作。
“真棒!现在几何体要回家喽,来,跟我一起做,把几何体送回家,放回到它们各自的房间,好不好?”,这里没有要求放入的方法,是自由放,但家长或老师可展示标准放入方法,不提示,看孩子有没有注意到,(无意识观察与模仿学习)。
“放好了吗?”对一些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和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可能需要一点时间给他放完。
在训练之初,不要催时间,因为放三棱柱还需要一些技巧,无序找房子时也会眼花潦乱。
幼儿阶段出现这一些表现也很正常,经过一段时间快速操作与心身协能力训练后可以得到纠正。
“放完了,很好!还记得你刚才是怎么把几何体拿出来的吗?闭上你的小眼睛,静静地想一下,还有没有比刚才更好的方法用手拿出所有的几何体呢。
想好了就睁开眼,看着学具盒,然后再最快的速度操作一次”。
家长或教师再按刚才的观察表记录一次,与第一次相比有哪些不同。
接下来对操作的全过程及信息接受、加工与处理三个环节进行深层次的心身智慧活动训练。
采用方式:快速问答,若集体操作,可以请多个同学补充,相互取长补短。
问:“你刚才听懂了题意吗?这一题是要你做什么?”问:“你是怎么拿的几何体,一次拿了几个,当你操作时,你是怎么想的呢?”注意:要细心体察他的思维过程,通过启发式的询问帮助他理顺操作的思路。
对不会回答的幼儿在单独操作环境下,可以下次再问,他需要有一个反复操作体验的过程,一二次操作可能并没有形成较好的操作思路,是随机拿的几何体。
集体操作环境下,可以通过观察和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得到学习与顿悟机会。
问:“你重复两次操作时,有没有用不同方法拿出?哪一次顺手(或你觉得哪一次方法好)?哪一次速度更快?”“好,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房子的几何体是怎么排列的。
一共有几排(3排)?那大白盘子呢有几个(3个)?再想一想,怎样拿更好呢?”问:“最好的方法意思是指什么呢?”(顺手,协调,好记,简单,不累等)“哪最快的速度呢?”(完成的时间短)观模:最佳方法表演“刚才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也能这样快速拿出来吗?”这是一个自我成果展示过程,所以,仍不宜直接讲解操作要领。
而是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后,学会如何去学习,在操作中达到熟练而不是仅仅懂得拿的方法。
有一些幼儿就是能说会道,可一动起来,就手忙脚乱了,这是心身不协调的表现。
操作记录表(家长或教师演示标准操作方法后)项目观察内容是家长记录01 双手拿02 拿几何体时手不翻碗03 一次拿一排04 双手从两端往中间拿05 顺序拿从下排-中排-上排或相反06 手部精细动作:拿扒收07 是否达到目标08 完成操作时间轻收住,拿扒收,拿扒收),但作为精细动作协调训练与感觉统合训练有同效功能,可作为游戏进行。